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時代的真理與良心

袁貴仁 楊 耕2013年05月08日08:33來源:光明日報

圖片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網站

編者按

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叢書共十卷,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証法、認識論、歷史觀、人學理論、價值理論等不同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哲學研究領域最基本、最重大的理論課題進行了全面探索,是融權威性、前沿性和學術性為一體的大型叢書。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將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節點,必將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產生積極作用。本刊特別邀請叢書的部分作者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展開探討,以進一步拓展此課題的研究。

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對他的觀點、思想和學說進行持續性研究,在人類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如此廣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卻是罕見的。更重要的是,每當出現重大歷史事件,每當歷史處於轉折關頭,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馬克思,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新的研究。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仍是一門“顯學”,研究的范圍愈來愈廣,層次愈來愈深,其探討的問題之宏廣邃微,概念范疇之洗練繁多,理論內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學派形成之層出不窮,實為任何一種哲學研究無法比擬。可以說,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馬克思,比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當然,我們注意到,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研究中,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猶如一座宏偉大廈的基石,仿佛一艘遠洋巨輪的舵手。基礎理論研究從根本上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維度,制約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主題、理論內容、理論特征和理論職能的理解。正因為如此,我們向讀者呈上這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同時,也是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列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的著作包括:吳曉明、陳立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孫正聿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研究》,楊耕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歐陽康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袁貴仁教授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馬俊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胡長栓等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豐子義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王南湜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律研究》,劉放桐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從這些著作的內容看,它們分別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証法、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人的理論、意識形態理論、價值理論等,顯示出不同的理論內容和理論視角,猶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構成的交響樂。我們並不認為這些著作完全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目”,這些解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因為我們深知解釋學的合理性,深知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學素養、知識結構、研究方法和價值觀念的制約,而且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越遠,對他認識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辨認一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指出,這些著作是作者30年來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產物,是作者哲學研究的心靈寫照和誠實記錄。在這裡,作者們以“客觀的理解”為准繩,力圖用簡潔的語言、適當的敘述、合理的邏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馬克思。

從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們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這是一個特殊的學術群體,他們大都出生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基本上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那個“解凍”的年代走進大學校園,而后又取得博士學位,被破格評為教授。這些作者都經歷了共和國的風風雨雨、天災人禍,而他們的學術生涯又是同改革開放的歷程聯系在一起,幾乎是同步的。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使這些作者對社會、人生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獨特而深刻的體認,並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畫面。你可以不欣賞這幅畫面,但它的斑斕五彩不能不在這一點或那一方面燃起你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激情。這是“理性的激情”。

從根本上說,理論上的任何一種重新解讀、重新研究、重新建構都是由現實的實踐所激發的。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也是如此。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促使我們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正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我們真正理解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真正理解了市場經濟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真正理解了“重建個人所有制”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的真正含義,真正理解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極端重要性……一句話,馬克思主義哲學仍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間感”。

在編寫本叢書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神化”即教條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絕對真理體系。自詡為包含一切問題答案的學說,不是科學,而是神學。歷史已經証明,凡是以絕對真理自詡的思想體系,如同希圖萬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樣,無一不走向沒落﹔同時,也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鈍化”,即磨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鋒芒,將其變成一個“價值中立”、無任何立場的“講壇哲學”“論壇哲學”“知識體系”,這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貴族化”。我們必須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批判哲學、實踐哲學,其宗旨就是通過“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改變世界,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抽去這一點,也就抽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與“魂”。無論是“神化”、教條化,還是“鈍化”、貴族化,實質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抽象化,都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格格不入。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悼念亡友馬克思的演說中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馬克思是一個科學家,但“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恩格斯的這一評價,極其公正而准確。我們應當明白,馬克思是科學家和革命家的完美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統一,它使哲學的理論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成為實踐唯物主義、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成為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的是資本主義,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的消除,以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隻要資本主義存在著,隻要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沒有被消除,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然存在著,並以強勁的姿態參與並推進著人類歷史進程。在這次編寫本叢書的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什麼是“死而不亡”。馬克思“死而不亡”,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我們時代的真理和良心。

(作者單位: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

(責編:張湘憶、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