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群體行為涌現機理及風險辨識研究”召開開題報告會

2013年04月24日16:1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2年6月4日上午,沈惠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群體行為涌現機理及風險辨識研究”(批准號:11&ZD174)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中院舉行開題報告會。

沈惠璋教授首先匯報項目整體情況,對項目的研究意義、基本思路、研究路線、任務分工、研究成果等方面進行了扼要介紹。沈惠璋教授指出群體行為既包括對社會穩定和發展有利的群體行為,又包括具有負面影響的群體行為,通過對群體行為涌現進行研究,揭示其運行規律和內部機理,規避負面影響,強化正面效用,對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群體行為涉及到個體所處的環境、個體的心理狀態、個體與其他個體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等各種因素,本質上來說群體是一個復雜系統,群體行為是復雜系統所涌現的整體性質。這種特征就決定了研究群體行為需要採用復雜系統與網絡科學的理論、觀點、方法和思路,從整體與網絡的視角來探討群體行為的涌現。本項目的最終目標有兩項:第一項是完成群體行為涌現機理研究報告並在國內外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第二項是開發完成群體行為涌現及風險辨識與決策支持系統,該系統把前期研究成果進行綜合集成,即把定性的知識、定量的知識、數學模型、推理規則等納入知識庫、模型庫、推理機,開發出群體行為涌現及風險辨識系統。該系統應具有兩種功能:一是根據當前輸入的典型事件的狀態信息對群體行為涌現的風險進行辨識﹔二是根據當前社會狀態信息,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群體行為涌現的動向、趨勢和風險,向有關部門發出風險警報。本項目制訂了比較完備的研究計劃和工作方案,計劃在四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沈惠璋教授最后說,群體行為的研究不可能獨立於社會群體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本項目是一項涉及中華文明、中國古典哲學、現代系統科學、心理學、信息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交叉性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陳忠教授指出,群體行為的涌現可以而且應該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探討。本課題在典型案例和統計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從系統與網絡的視角,運用復雜系統與網絡的理論、方法展開研究。既將涌現看成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自行組織的結果,又把涌現本身看作一個多階段演化的過程。著重研究社會群體行為涌現的演化規律與動力機制,並試圖建立相應的數學與物理模型本研究有利於深刻認識群體行為涌現的客觀規律,為制定正確的應對、引導、控制、管理策略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指導。

其他子課題負責人任榮明教授、顧鋒教授、禹衛華副教授和趙繼娣副教授也就各子課題的工作目標、研究計劃、技術路線、重點難點、人員組成和課題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

出席會議的專家對上述發言進行了討論和評議,充分肯定運用復雜系統與網絡的理論觀點方法研究群體行為涌現的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建設性建議。

胡守鈞教授指出,這類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兩張皮”現象,即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互不相干。希望課題組能夠理論緊密與實踐相結合,做出確實能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科研成果。

李路路教授指出課題組吸收了評審時評審組專家的建議,進一步凝聚了研究方向,加強了研究隊伍的學科背景,特別是課題組在群體行為的化解、應對和干預等方面進一步深化了研究設計,並提出了任務明確、分工清晰的研究路線,進一步提升了整個課題的設計水平,為完成課題目標奠定了基礎。

金盛華教授建議研究群體事件的觸發點、關鍵點、核心點,尤其研究政府採取不同策略對群體事件發展造成的影響,為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時勘教授指出要對研究范圍做進一步界定,縮小研究范圍,增大研究深度﹔不宜採用過多模型,要抓住典型問題,研究有代表性的規律﹔重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輔助決策的建議,並爭取發表高水平的國際論文。

秦維憲研究員指出階段性成果也有時效性,因此除了學術研究之外,希望課題組盡早地服務於社會,盡快把階段性成果發表出來。

周林教授指出在研究過程中要加強和政府的合作,並建議可以對國內外的群體事件進行比較研究。

李垣教授指出要對研究范圍進行進一步聚焦,要發現、選擇在有限的時間和經費約束下,最有可能做出標志性成果的焦點問題。

評審專家們經過討論,對開題報告做出以下結論:“上海交通大學沈惠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群體行為涌現機理及風險辨識研究》,研究目標清晰、結構完整、研究方法科學、研究團隊合理。針對本次開題報告,專家組認為,課題組針對投標提出的修改建議,做了大量的改進工作。同時,我們建議,首先,要更聚焦於社會重大問題,更加清晰地界定研究范圍﹔其次,以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集中於涌現機制和風險辨識系統的深入探索﹔第三,進一步整合各類研究要素,集中優勢,完成項目目標,力爭形成更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為國家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對策和建議。專家組一致同意《群體行為涌現機理及風險辨識研究》開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