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從習近平同志的這一論述中,我們可以解讀出這樣的深刻思想:中國力量不是外在於全體中國人的某種抽象存在,相反,全體中國人構成了中國力量的真實主體。人的這種主體性地位和作用,構成了中國力量的基本前提、深厚源泉與根本目標。
人的主體性的自覺:中國力量的基本前提
中國人主體性的自覺,是形成和凝聚中國力量的基本前提。馬克思指出,“社會本身,即處於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也就是“處於相互關系中的個人本身”。這清楚地說明,社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舞台”,而人則是這一“舞台”上的“主角”。要形成和凝聚中國力量,首先必須自覺意識並承認人的這種“主角”地位,明確“中國社會”與“中國人”之間這種“舞台”與“主角”的關系。
人的主體性的自覺,要求人們必須確立這樣的自我意識: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都是中國力量的有機構成部分,個人不是中國力量之外的被動客體,更不是中國力量的旁觀者和看客,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理論與實踐都會直接對中國力量產生重要影響,對它的生成和壯大負有重大責任。因此,每個人都應以主人翁的責任感,把個人力量與中國力量內在統一起來。同時,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應當對人在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主體”地位予以切實的承認和尊重,全社會必須形成這樣的基本共識:中國力量不是個人之上的某種神秘力量,而是內在於每一個普通中國人之中﹔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壯大每一個人的力量,實質上同時就是在為增強和凝聚中國力量作出貢獻。
確立人的主體性的自覺,將使我們避免這樣一種常見的錯誤認識:把中國力量理解為某種“超個體”的、“無人身”的存在物,視為與人無關的獨立自存的力量。按照這種認識,中國力量仿佛一列迅猛前行的列車,而人則被視為列車上消極被動的“乘客”,“火車”的“起動”、“拋錨”、“加速”等都與之沒有內在的關系。依照此種錯誤觀念的邏輯,中國力量將失去其真實的前提和根基。我們必須牢記馬克思的教誨:“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要知道,中國力量無疑是國家和社會的力量,但它之所以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力量,是因為它在根本上凝結和體現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力量。
人的主體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國力量的深厚源泉
中國人主體能力的全面提升,是中國力量綿綿不絕的深厚源泉。社會主義社會之區別於傳統社會,最根本之處就在於它把人從種種外在束縛和壓抑中解放出來,使人的主體性獲得了廣闊的獨立發展空間,並因此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最為強大的力量。可以說,整個現代文明社會就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今天,我們凝聚中國力量,同樣必須依靠並最大程度地煥發這種人的主體能力。
人的主體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指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潛能與創造力的釋放和人的現代人格的塑造。人的素質包括人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素質,這是主體能力提升的基礎﹔人的潛能與創造力是在健全的人的素質基礎上,貢獻新知識、新思想的能力,它使人在變幻復雜的現代世界,合理有效地調整人與外界的關系,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認清當下處境和未來方向,更自覺地把握自身命運﹔現代人格的塑造是人的主體能力的核心內容,它意指個人的自立、自由、自主和自律,這是一個人真正成為“現代人”的根本標志。在人的主體能力的所有這些方面中,蘊含著推動一個社會發展最為深厚的動力源泉。
綜上所述,我們在關注中國力量時,一定要避免片面地從“客體”視野、從“器物”層面、從“貨幣資本”和“商品價值”角度來理解中國力量的根源,而應自覺認識到:如果不能培育具備現代素質、具有創造精神、人格健全的現代文明主體,那麼,即使商品累積、黃金遍地、廣廈林立,也不意味著中國力量的真正形成。
人的主體價值的實現:中國力量的根本目標
人的主體性既是中國力量最深厚的源泉,也是它最為根本的目標。生成和凝聚中國力量,不是為了向外“炫耀肌肉”,更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實用目的,而是為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幸福。不斷提高中國人的主體地位,推動其主體價值的實現,為其生活質量的提高、生存環境的改善、生命內涵的豐富等提供和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和條件,是中國力量最為深層的價值宗旨。
推動人主體價值的實現,集中體現在讓每一個中國人享受到中國力量的壯大所帶來的成果和福祉,盡可能減少在此過程中人們所付出的代價,並因此讓更多的人能夠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此,我們必須區分中國力量中“物的因素”與“人的因素”、“物的價值”與“人的價值”,並自覺地以人的主體價值的實現作為中國力量的價值歸宿。毫無疑問,中國力量會以各種形式體現出來,其中包括GNP的增長、科技水平的提升、物質產品的豐富等,這些都是中國力量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但如果它們是以忽視人的主體價值,甚至是以人的主體價值的貶損為代價的,那麼,這就與中國力量的深層價值目標背道而馳。隻有充分凸顯人的主體價值,中國力量才能避免盲目性、虛假性與非理性,並因此顯現其人文關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力量將確立其不可動搖的人文價值基礎,並獲得每一個人的真心認同和真誠奉獻。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研究”負責人、吉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