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7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手機看新聞
歷史沉積的思想成果富含著人類走向成功的真知灼見。中國百年歷史進程中關於農村發展理論的探索,雖然許多論題在物換星移中褪去了時代色彩,但也有一些論題的思想魅力至今猶存。
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這已經是連續發布的第十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表明了我們黨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國農村的結構性變革始於20世紀初。在百年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村社會變遷始終是我國歷史變遷的主體內容。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今天,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依然遭遇一些困境。“三農”問題雖是一個現實問題,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歷史問題,有著近代以來自身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基本線索。將當代“三農”問題置於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加以審視,分析中國農村發展理論的百年探索和爭論,有利於厘清“三農”問題形成、發展的深層致因和演變趨向。
何以立國—
20世紀初的關注
鴉片戰爭后,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態勢中,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終被“重商”政策所替代。“商本”替代“農本”的歷史趨勢在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歷史進程中被反復強化,幾乎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然而,到了20世紀初,“重農”思潮開始復蘇,使得“農業立國”還是“工商立國”成為朝野各界爭論的一個焦點。
“農業立國”還是“工商立國”爭論的興起,與“工商立國”的現實困境相關。從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時期逐漸形成的“工商立國”思潮,到了20世紀初已將近半個世紀,雖然歷經大量社會實踐,然而其“富國強兵”目標的實現仍遙遙無期。中華民國成立后,國內局勢的變化也未給“工商立國”提供更大空間。特別是1916年袁世凱死后,軍閥混戰,局勢動蕩,民不聊生。現實的困境必然引起理論上的反思,“農業立國”論因此獲得了更多的社會回應。不過,20世紀初的立國之爭並沒有在理論上進行充分闡釋,關於“農業立國”的論說更多是圍繞具體農業問題展開的,較少從時代高度和發展遠見上立論。
鄉村重建—
二三十年代的實驗
如果說20世紀初對何以立國的關注是出於對“工商立國”的質疑,那麼,隨后對農村的關注則是出於現實的迫切需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日益走向衰敗,社會各界對農村社會的關注、討論與期待開始成為最為熱烈的時代話題之一,並在相當程度上成為當時主要政治力量規劃未來的基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選擇走向農村,獲得了廣大農民的廣泛支持。農村危機、農村破產也成為那個年代富有社會良知的學者們的共識,不同背景的學者逐漸匯集於農村研究的陣營。正是不同的背景使不同學者在觀察農村社會、設計農村發展道路上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認知,但目標卻是共同的,就是力圖加深對中國農村社會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村復興和現代化。
這一時期,對中國農村的理論討論蔚然成風,重點問題是關於農村社會性質、農村社會發展道路、農村社會結構與組織。但是,這一階段的一個特點是,社會的困窘和民族的危難促使學者們的研究路徑更多是從現實切入,並試圖以自己的理論來影響現實,多數學者的社會參與意識非常強烈。他們從農村社會調查開始,懷著改造農村、復興農村的理想與憧憬,到農村去,提出並實踐了諸多鄉村重建的方案。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梁漱溟在山東鄒平的鄉村建設實驗和晏陽初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運動。
再興立國之爭—
四十年代的論爭
20世紀40年代初,何以立國這一問題紛爭再起。被認為是“一個陳舊問題的重新提起”,顯然反映著時代的訴求:一方面,中國畢竟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發展農業的傳統和優勢,農本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農業的中國對抗工業的日本,必然引發多方面的思考和紛爭。此外,戰爭使中國東部工業區淪為戰區,此時政治經濟中心已經轉向工業相對落后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這一局面顯然會為“農業立國”論提供現實依據。這場論爭無疑可視為20世紀初那場論爭的延續,是學者們對戰后國家重建路徑的思考。
這場論爭圍繞中國何以立國的條件、中國堅持抗戰得益於農業還是工業、中國的前途等問題展開,一定意義上與中國戰后的前途命運和歷史選擇密切相關,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不過,在經過先前幾番思想的碰撞后,學者們也大都認同中國農村的特殊性。因此,曾經“西化”的選擇或簡單地回歸傳統的立場都在論爭中被最終揚棄,從而形成一個基本的共識,即“我們自然不願抄襲東西,拾人牙慧﹔我們也不願意故步自封,泥於古制。”這體現出參証東西、貫通古今、指向未來的眼界。在這場“農業立國”與“工商立國”之爭中,雖然在許多具體問題上論辯爭執頗為熱烈甚至相持不下,但大家在“農業工業化”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發展道路全新選擇—
新中國成立后的探索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成為劃時代的標志,為中國農村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雖然此前關於農村研究的理論被認為屬於舊時代的言說而沒有受到重視,但關於中國農村發展的理論思考卻從未停止。
20世紀50年代初對於我國農村發展的理論探討集中在農業資本主義萌芽、農民運動、土地革命和農民負擔等幾個主要問題上。土地改革勝利后,我國迅速推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希望通過農業合作化解決個體農業落后、分散、效率低下問題,把個體農業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在廣大農村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這樣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學界在農村發展道路上的建言立說及其影響相對比較有限,更多側重於研究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過,在我們黨內,對於何時實行農業合作化、如何進行農業合作化等問題也存在不同意見,產生過一些爭論。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引起學者們廣泛關注。學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的關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農業技術改革的中心與重點、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和途徑等。
新時期的新跨越—
改革開放后的解決之道
“文革”結束后,我國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並率先在農村實施改革。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展開,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開始改變中國農村的社會面貌,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問題,吸引著學界的目光。
改革開放后,學者們研究和爭論的重點集中在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兩大領域,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農村改革的必要性、農村生產責任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小城鎮建設、鄉鎮企業發展等。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關研究和爭論變得豐富和復雜,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勞動力流動、農村自治、農業產業化經營、城鄉關系等都成為討論的重要問題。雖然在不少問題上還有爭論,但要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關於土地承包、農村雇工等問題的爭論,還是近幾年關於土地所有權、土地流轉的爭論,都反映著人們對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考。其實,“三農”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問題,如果沒有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三農”問題就不會凸顯為時代性問題。百年來的歷史演進揭示了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與“三農”問題的相關性。因此,解決“三農”問題也必須從協調它們的關系切入。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強調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強調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是從協調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與“三農”關系切入的“三農”問題解決之道。
(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