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走近鄉村——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發展論爭的歷史追索》成果簡介

王先明2013年04月23日11:30

王先明:《走近鄉村——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發展論爭的歷史追索》,這部著作凡52萬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此書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內容簡介:

在巨大現實壓力下呈現出來的“三農”問題,卻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或現存)的問題。如果僅僅局限於現實的考量或僅僅注目於眼前的困境,當不足以從根本上認識和把握問題的根源與本質,恐怕也難以真正實現舒解“三農”問題進而徹底解決之的願景。其實,這是一個與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問題。它有著自身的歷史淵源和生成、發展、凸現的必然緣由。正是有感於此,筆者在《光明日報》(2004年6月22日)發表的《歷史學視野下的三農問題——歷史的沉積與現代趨向》一文中,提出一些至今看來仍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首先,“三農”問題雖是一個現實問題,但從根本上說則是一個歷史問題。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只是在現代化背景下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只是隨著以工業文明為載體的工業、城市和工人等現代文明因素的出現,與傳統農業文明密切相關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才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在清末民初的社會劇變和制度變遷中,鄉村社會所受到的沖擊和所沉積的矛盾都是前所未有的,故有人指出,民國以來的中國社會進程實際上是中國農村經濟崩潰的過程,是中國廣大農民貧窮化的過程。

其次,勿庸置疑,困擾當代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有著近代以來自身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基本線索,它也曾經是近代歷史進程中人們試圖努力解決的問題之一。稍加留意即可發現,立足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探討中國鄉村社會變遷,也曾是20世紀30年代《東方雜志》極為關注的主題之一。從不同角度探索和尋求解決“三農”問題的答案,是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再則,近代中國鄉村社會變遷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乃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而出現的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回觀歷史,並將當代“三農”問題置於近代歷史進程中加以審視,才能夠厘清其形成、發展的深層致因和演變趨向,也才可以在動態進程中把握其時代特征。這是時代對史學的要求,也是歷史學回應並作用於時代的基本功能。”

歷史固然不會重復,但歷史現象重現背后的歷史法則會給予我們思想上的清醒。2003年7月,溫鐵軍擔任院長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在當年“平民教育運動”的中心——翟城村宣告成立。他把自己研究路向選擇的傳統,徑直追溯到70多年前的晏陽初。在本次年會上,溫鐵軍提交的論文題目是《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性》。這樣一個基於學術立場來反觀“三農”問題歷史的思路,應該是近年來學術界的基本共識。

走向歷史的深層思考,這並不是當代學者們對於現實關懷的一種“歷史情結”,而是“三農”問題本身所具有的歷史特質所致。“農業、農民、農村”(今天稱之為“三農”問題)問題,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國民大革命”之前就已經被充分地揭示為認識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了。田中忠夫在《國民革命與農村問題》中已有相當清晰的表述:

“欲理解此建筑於封建生產關系上的中國社會的經濟的構造,必欲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等有充分的認識。實在中國生產的重要部分是農業,大部分領土是農村,大部分人口是農民﹔此主要部分不了解,無從研究明白中國社會的經濟構造。……但欲把握其真實,非闡明中國的農業生產關系的真相不可。”“又吾國人已立於中國農民之上,即世界的工業亦欲立於中國農民之上,故吾們與中國農民有密切的關系。” “於是中國農村問題,自1922年,遂如狂風吹襲吾腦際了……”

即使立足於今天過於沉重的現實話題,人們也不由得會想起上個世紀一批具有使命感的知識精英走向農村、重建鄉村的努力。

事實上,傳統時代城鄉社會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的破壞和城鄉社會發展的嚴重脫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結果之一,它早在晚清“新政”啟動后即己顯露其基本的歷史趨向。對此,Michael Gasster是從另一角度觸及到此一論題:“1900年前的農民經常造反和被屠殺,但這些反抗從未構成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的浩大的運動。1900年后,這種大規模運動擴展,至二十年代時開始伸展到農民中。他們維持生存的斗爭變成了中國爭取現代化斗爭的組成部分﹔由此,中國現代化的斗爭開始扎根於農村之中。”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

百年來不同歷史時段上呈現出的“三農”問題,自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及其內容,然而,持續不絕的“問題”本身卻也提示出它特有的歷史厚重性和歷史的必然性。這就不能不警示我們應該超越眼前的短視,在歷史的追索中尋求更本質、更深層、也更長久的理解。

全書除前言外分為以5篇16章結構系統梳理與總結了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發展理論論爭問題,通過異見紛呈的理論和相互碰撞的思想,體悟到時代性的認知,並構成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鄉村發展理論走向的思想前提。全結構如下:

第一序編:世紀轉折的新動向(1901—1920)

第一章 何以立國?——20世紀之初的關注

第一節、 大變局:鄉村史理論研究萌芽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農戰時代”?——世紀之初的新思考

第三節、 本論之爭:20年間鄉村理論探討的核心

第四節、 《農業立國意見書》:20年代鄉村史理論集成之作

第二編:鄉村熱潮中的理論探討(1921-1930)

第二章 “劣紳”論:國民革命與農村變動

第一節 鄉村社會中的紳權

第二節 革命話語下的“紳士”階級

第三節 打倒紳士:歷史的選擇

第三章 鄉村社會性質論:二、三十年代鄉村問題論爭之一

第一節、土地問題中心(生產關系)論:“中國農村派”的農村經濟研究

第二節、生產技術(生產力)論:“中國經濟派”的農村經濟研究

第三節、農家經濟論:學院派學者的鄉村經濟調查與研究

第四節、土地、租佃、雇佣以及帝國主義因素:中國鄉村經濟研究中的論爭

第四章 鄉村社會發展道路論: 二、三十年代鄉村問題論爭之二

第一節、共同訴求:從農村改造(改進)到農村復興

第二節、鄉建模式:從梁漱溟到晏陽初

第三節、現代化的路徑選擇:鄉村工業化

第四節、農村建設與統制經濟理論?

第五章 社會結構與組織:二、三十年代鄉村問題論爭之三

第一節、人口、家庭與家族研究

第二節、自治與保甲:鄉村社會控制模式的探索

第三編:走向縱深的理論研究(1931—1949)

第六章 再起立國之爭

第一節 、鄉村工業與鄉土復員論

第二節、立國之爭:以農還是以工立國?

第三節、農業工業化

第七章 鄉土中國:對鄉村社會結構的思考

第一節、鄉村社會結構

第二節、階級與階層

第三節、家族與人口

第五節、 富農階層

第八章 農業恐慌與鄉村危機論

第一節 農業恐慌之釋義

第二節 歷史致因的討論

第三節 城鄉背離化:鄉村危機的推助力

第九章 沉重的土地話題:問題與改革

第一節、對土地制度的認識

第二節、土地利用與經營方式

第三節、地權形態的研究

第四節、土地改革問題

第十章鄉村社會調查及其他問題

第一節、合作運動與城鄉關系

第二節、農村社會調查與鄉村社會研究

第四編:革命后的中國鄉村變遷(1950-1978)

第十一章 農業合作化:聚焦於五十年代的爭論

第一節、兩種認識下的論爭

1、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和過渡時間認識上的歧異

2、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認識不同

3、對農民階級和農村階級分化的認識差異

第二節、合作化問題的論爭

1、農業合作化的前提條件問題。

2、合作社的性質和功能問題。

3、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目標

4、生產經營方式問題

5、農業合作化速度問題

第三節、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影響

一、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力

二、 對農村經營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影響

三、 農村社會階層均衡化趨向

四、 農村權力結構的變化

第十二章 農業現代化:六、七十年代論爭的基本主題

第一節、宏偉目標下的選擇——工業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第二節、共同主題下的多元分析——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關系

第三節、曇花一現的辯論——政治沖擊及其關注的問題

第五編: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新世紀的新跨越(1980—2000)

第十三章 土地承包問題——新時期的新論爭

第一節、 改革開放的產物

第二節、關於“主義”的爭論

第三節、一個暫時擱置的問題——土地所有制

第十四章 “三農”問題:一個跨世紀的時代主題

第一節、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第二節、 豐富多彩的內容

第三節、 農民的組織化問題

第四節、 鄉村城市化問題

第五節、 農業現代化與“三農”問題

第十五章 新農村建設:新世紀的新思路

第一節、破解“三農”問題的選擇

一、“三農”問題探源

二、單一改革路徑及其局限性

三、破解“三農問題”的目標選擇

第二節、新農村建設:新世紀新熱點

一、新農村建設的內涵、重點和路徑

二、農民主體和政府責任

三、新農村建設資金問題

四、新農村建設中的鄉村治理

五、新農村建設中的土地問題

六、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

第三節、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 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

二、 新農村建設理論的不完善性

三、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沖擊

第十六章 制度與困局——瓶頸何以破解?

第一節 難題與困局:尋求突破的努力

第二節 觸及制度的爭論:土地所有制

第三節、超越現實的思考

本書在余論中提出,今日之“三農”誠然不僅僅是今日之產物!

—— 在20世紀之初,當“農業立國”思想呼之欲出時,其實我們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從洋務運動開始)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了。伴隨這一演變進程的社會思想的關注點則從“師夷長技”到“中體西用”、從“重商主義”思潮到“工商立國論”……在這一歷史脈絡裡,少有“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話語。因此,“農業立國意見書”的出現,未始不是此前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歷史累積所致。

——到20世紀20年代時,《國民革命與農村問題》的作者呼吁:“欲理解此建筑於封建生產關系上的中國社會的經濟的構造,必欲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等有充分的認識。”因此,當“中國農村問題,自1922年,遂如狂風吹襲吾腦際”時,恰值從晚清新政到北洋時期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之后,也是又一輪工業化和現代化推展的20余年之后。

——當我們不得不面對凸現為時代性問題的新“三農”時,也是我國“新時期”現代化進程飛速發展了二十多年時……

看來,“三農”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問題,如果沒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發生,“三農”不會凸現為時代性問題。當然,這不意味著傳統時代沒有社會問題,但是,問題的呈現和表達不會如此集中在“三農”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演進的客觀事實的確顯示了“三化”與“三農”二者的相關性。問題在於,會是怎樣的相關?如何揭示二者互相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內在關系,並尋求最佳的或最有效的協調方略?

歷史上有過多少不同的認知?有過多少相反甚至對立的論辯?或者有過多少種歷史的實踐和實驗?以及在思想、理論論爭中凝結的成果、在實踐與實驗中匯聚的經驗和教訓,所在多多。他們或它們都會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資源和財富!

在這裡,歷史史實的梳理和思想、理論的清理,不是沒有意義的!

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專家推薦出版意見中,認為,“20世紀之中國鄉村發展論爭的歷史追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它不僅是從“長時段”探討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課題,而且也是認識當代中國社會變革尤其是農村變革、發展道路的重大課題。

改革開放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三農問題”卻沒有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而獲得很好解決,相反,它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難題之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在探索,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從各自不同的學科出發,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總的來說,這些探索和研究可用“三多”“三少”來概括,即:從現實問題出發來研究的多,從歷史出發來研究的少﹔從一時一地一事來研究的多,從長時段全局發展過程來研究的少﹔參考借鑒歐美、日本、韓國等國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歷史經驗的多,從中國本身發掘歷史經驗的少。這就造了這一學術研究領域中盡管論著頗為不少,但能夠做到既關照現實又有相當理論和歷史深度廣度的優秀論著極其罕見。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先明教授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工作,他在長期積累和思考的基礎上,充分參考借鑒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並針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從“長時段”出發,用五編12章的篇幅,深入系統地探討了20世紀中國鄉村發展理論的歷史進程與走向。全書對20世紀初期的政治改革與城鄉二元體系的形成、二十年代“中國農村”問題論爭、三四十年代相關理論研究向縱深的發展、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革命勝利后鄉村發展道路的新探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變遷的新轉折等所做的研析,視野開闊,思路貫通,重點突出,試圖在“長時段”理論比較、研究基礎上,歸納總結出與更具本質、更符合中國鄉村社會實際的知識和理論成果。此書不僅對於了解中國近代以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三農”問題的形成和發展演變、“舊三農”問題和“新三農”問題的差異與關聯等有重要學術價值,同時對於當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於解決今天現實的“三農”問題等,亦有直接參考價值,堪稱這一領域填補空白之作。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