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景文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法治評估創新及其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研究”開題報告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單位的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項目首席專家朱景文教授主持了本次會議。他首先介紹了本項目的申報過程,以及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立項通知、綜合評價意見、研究安排和其他具體事項。朱景文教授指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法律發展報告》已經先后推出四部,研究內容涉及數據庫與指標體系、中國立法60年、多元化的法律實施和中國法律工作者,這些都為本項目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本項目綜合了法學與社會學兩大學科理論知識,對於法治理論的深化、法治現狀的認知、法學研究的創新、法治建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朱景文教授提出:下一步需要繼續研究法律教育與法學研究、法治政府,重點探討法治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問題、尤其是主觀指標的問題,確保評估的獨立性、中立性與科學性,注意法治指標的外部環境。
四位學者分別介紹了已有的法治評估現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魯楠介紹了世界正義項目的法治評估,對該項目的宗旨、資金來源、管理機構和主要活動進行了詳細介紹,並重點介紹了法治指標的變遷和內容,對其進行了簡要的評價。中國政法大學蔣立山教授結合自己參與的法治評估實踐,介紹了中國法學會和北京市的相關研究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彭小龍副教授介紹了立法評估、司法評估、法律教育與法學研究評估等具體性的評估實踐。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孟濤助理教授介紹了我國已有的法治評估實踐,包括香港、浙江余杭、江蘇無錫和雲南昆明的法治指數,四川成都、江蘇南京等地的法治評估指標體系,以及國務院在全國開展的“法治政府”建設評估實踐,指出法治內涵的准確界定、法治指標的合理設計是評估研究的關鍵所在。
在專家評議階段,各位子課題負責人分別闡述了各自的研究設計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莫於川教授介紹了法治政府的評估研究以及親身參與的評估實踐經歷,對中國現有的行政法規與規章、行政執法工作進行了細致的闡述,並對本項目研究的立場定位與角度等事項進行了探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馮玉軍教授介紹了已有的法律教育評估實踐,提出了法律教育與法學研究的評估設想,對於客觀評估與主觀評估、關聯性指標等的設計與權重安排等提出了相關建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力宇教授介紹了現行立法中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等情況,並著重指出了立法評估的研究重點與難點。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李正斌結合其豐富的人大立法工作經驗和理論探索,介紹了立法聽証和立法后評估的相關問題。
其他與會專家對項目的研究也分別發表評論、提出各種建議。中國政法大學講師劉坤輪討論了法律教育評估與研究的可操作性問題﹔中央黨校政法部王立峰教授討論了形式法治與材料獲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韓旭討論了社會調查與問卷設計的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王莉君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周靜副教授討論了項目的總體定位問題﹔司法部周琰副研究員討論了指標的設計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張芝梅編審討論了法治指標的設計與科學解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葉傳星教授討論了問題導向的指標設計思路。與會專家還就研究思路、課題研究的分解、指標的權重、數據的收集與計算、主觀指標的設計、各項指標之間的關聯等暢所欲言。本次開題報告會收獲了各種豐富的信息,開拓了研究思路,對於項目最核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一些重要共識,為此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