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撰稿會議簡報

2013年04月22日15:31

會議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六卷撰稿會議

時 間:2012年12月22日

地 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泉樓經濟學院會議室

主 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項目組

出 席:項目首席專家蘇少之,子課題負責人趙凌雲、瞿商、宋士雲,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六卷各章節撰稿者等23人。

主 持 人:蘇少之

記 錄 人:何苗

會議由項目首席專家蘇少之教授主持。蘇少之教授首先對與會專家和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然后提出了本次會議的目的、內容及其要求。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六卷主編趙凌雲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第六卷副主編瞿商教授就第六卷初稿提出了修改建議。蘇少之教授進行了總結。各章節作者對這些修改建議進行熱烈的討論之后,一致認為本次會議提出的第六卷的主題、主線與分期和具體修改建議,是合理可行的,為第六卷的進一步修改完善明確了方向和標尺。最后,經過討論,擬出了新的章節次序。會議紀要如下:

一、趙凌雲教授的發言

趙凌雲教授首先肯定了各位作者前一階段的成績,認為初稿資料詳實,內容全面,較好地貫徹了“轉軌-摩擦”相互動這一主線,為第六卷進一步修改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后,趙凌雲教授進一步明確了第六卷的基本脈絡、主題、主線與體例。

(一)第六卷的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主題與主線

1.基本脈絡

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后,中央進行了全面、全方位的改革,改革涉及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經濟管理部門以及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財稅、金融、外貿等領域。同時,進一步擴大開放,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2.主題

定向:即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3.主線

體制轉軌過程中勢必出現摩擦,轉軌與摩擦的互動是第六卷的主線。第六卷所含時段是追求速度與規模的時期,也是摩擦比較劇烈的時期。劇烈摩擦導致所有的問題在這個時期集中爆發:民生問題、區域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等。摩擦的根源主要有四個:(1)體制與結構的摩擦。(2)國內與國際的摩擦。要關注入世前后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通過入世這一外在標准推進金融體制、財稅體制等方面的改革。(3)經濟與社會的摩擦。經濟在發展,但社會發展滯后,老社會沒有了但新社會還未出現,社會保障問題突出。(4)市場與政府的摩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另一方面政府要進行宏觀調控。如何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二)體例問題

1、注釋問題。統一使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符號為①……。

2、標題問題。在標題設計上,建議統一使用陳述句,不加修飾語,但在二、三級子目標題上要突出特點,要盡量提煉出問題。如,第九章第四節第四目標題,第十七章第二節子目的標題,第十八章第一節第三目的標題。

3、年份問題。涉及數據問題,原則上,上限年份為1992年,下限年份為2001年。

4、章節編排問題。章節與子目編排統一使用辦法如下:

第一章……

第一節……

一、……

(一)……

1. ……

(1)……

第一,……

5、字數問題。每章字數控制在2.5萬字左右。

6、敘述順序問題。統一使用順敘方法,每章結尾部分進行總結,以便為第七卷書稿的寫作提供鋪墊。

7、圖表格式問題。統一使用左右開口的表格。圖標題應置於圖下方。

(三)第六卷書稿寫作的注意事項

第一,要瞻前顧后。“瞻前”體現在要明確1978年到1991年是打破計劃經濟並開始市場經濟的准備階段,真正進入市場化是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開始的,所以,要和前面的准備階段相聯系。“顧后”體現在本階段積累了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在本階段解決了,但仍有些問題還沒有解決,而在下個階段爆發,故需分析好本階段的問題。例如,收入差距問題,生態惡化等問題,在本階段已經凸顯,但在下個階段才成為重點治理的問題。另外,要站在市場化的高度,要能夠將市場經濟進程前后貫穿並使其具有連續性。

第二,2013年6月前交最后正式稿。

二、瞿商教授的發言

關於各章節具體修改建議

1、原第四章“國民經濟計劃”,單設一節,與原第二章第二節合並為一章,變為第三章:國民經濟宏觀調控與運行,下設兩節,第一節:國民經濟規劃﹔第二節:宏觀調控與經濟運行﹔第二章(宏觀經濟運行與宏觀調控)與第十一章(財政體制改革與政策變遷)都涉及財政政策方面的內容,建議主要在第二章論述。

2、原第二章變為“經濟建設指導思想與戰略”,第一節保持不變,增加第二節:經濟發展戰略(新三步走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要指出的是,第一節在撰寫上需要做出調整,不講三個代表,重點突出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鄧小平理論和十三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並突出這一理論的含義和時代背景。

3、原第八章(農業)需要加入這一階段的農村稅費改革的試點改革,尤其是要突出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對整體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的影響,目的在於說明后一階段中央為什麼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這一章在強調成就的同時,更要突出三農問題。改革不全面,從家庭聯產承包到流通到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三個過程要體現。第八章(農業)與第十一章(財政體制改革與政策變遷)都涉及農業稅費改革的內容,建議主要在第八章論述,第十一章中主要論述農業稅費改革后財政收支的變化。

4、原第十三章應為第十四章﹔原第十四章放在人口這一章之后,即為第十六章﹔原第十六章,應為第十五章。

5、第九章(商業與市場),第二節與第五節置前,第三節與第四節置后﹔要突出買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化﹔適當增加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關系方面的內容,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第六節並入第八章(農業)。

6、第十章(中國貿易政策與貿易結構演進),可增加或獨立出外貿改革一節﹔建議增加技術引進和市場換技術戰略內容。

7、第十二章(金融)要突出金融市場化正處於起步階段,金融風險、金融風波等國際問題凸顯。

8、第十三章(能源發展的改革與能源戰略的優化),第一節內容與標題聯系不夠緊密,若能源發展指導思想未有明顯變化,可將第一節的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和政策)揉入第二節和第三節﹔將第一節將第四節(能源安全)並入第二節(能源生產與供應)。建議該章隻設計兩節,一節談能源生產與供給,一節談能源消費和能源價格。第二節(能源生產與供應)需增加能源生產和供給的市場化的內容。另外,要體現部門性和高能耗特征。因為高能耗在此階段爆發,高能耗的發展方式要重點突出。要充實能源價格和節能措施方面的內容。

9、第十四章(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建議結構調整為:第一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形成﹔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是各種生態環境保護舉措(包括環保管理體制)及其特點(可將本期的環保視為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措施﹔請注意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擴大等經濟因素對環保的影響)﹔第三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與環保中存在的問題﹔第四節,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包括生態環境狀況的變(惡)化及經濟后果,工業結構的重化工化,西部大開發,農業面源污染開始凸顯等等。

10、第十五章(科技教育),教育的商業化在這個時期要體現出來。

11、第十六章(人口就業與城市化),就業問題要突出﹔人口發展過程、數量、結構要反映出來﹔第一節第一目(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特點與基本情況)建議採取人口發展過程的敘述﹔第三節第一目中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應置於最后一目,以為第七卷埋下伏筆﹔第三節應增加城市化量化指標的變化及階段性、城市化戰略和重大政策的演變。

12、第十八章與第十九章都有關於西部大開發的內容,建議主要在第十八章論述。在第十九章中作為背景簡單提示一下即可。

13、第二十一章第一節(1992年以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可適當精簡,使用粗線條描述。

三、蘇少之教授的發言

第六卷啟動很早,但進展不平衡,要抓緊時間殺青,初稿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應盡快修改。

1、處理好國民經濟各部門、各方面與國民經濟總體的關系

本卷的十年,是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的十年,是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爭取“入世”的十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門檻的十年,是初步建成小康的十年。十年中新的問題和矛盾不斷顯現和積累。各個章節要體現國民經濟發展的特點,要從國民經濟各個方面把這一時期的特點論述清楚。如法制化建設和行政體制的改革,都要圍繞市場化進程來寫。

2、體例與文風的統一

由於眾手成書,要盡量做到體例和文風的一致性。

標題、表格、注釋的形式與各章的字數要統一。

在統計數據來源的選擇上,能用《中國統計年鑒》的盡量用《中國統計年鑒》,其中沒有的數據,再用專業年鑒。2003年全國經濟普查后,大量數據被調整,要注意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統計年鑒的區別。

表格形式要統一,要有表頭、表目,要注明單位和資料來源。

小章字數要在15000字左右,大章字數要在25000字以內。

行文的敘述要以縱向描述為主,夾敘夾議與總結要有機結合。

3、這一階段的距今已經十年,要運用沉澱論去分析,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回顧那段歷史,要反映出那個階段的問題。

四、新目錄次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經濟發展指導思想與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章 宏觀經濟運行與宏觀調控

第四章 投資體制改革和固定資產投資

第五章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業結構調整

第六章 工業經濟主體的改革與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第七章 商業與市場

第八章 外貿政策與外貿結構演進

第九章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的改革與快速發展

第十章 能源經濟的發展與能源戰略的優化

第十一章 人口、就業與城市化

第十二章 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第十四章 財稅體制改革

第十五章 金融市場化改革的起步與波折

第十六章 科技、教育改革與發展

第十七章 從非均衡到協調的區域發展

第十八章 以開放促發展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

第十九章 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二十章 政府與行政體制改革

第二十一章 市場化導向的經濟法制建設

第二十二章 十年發展的總結與反思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