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召開開題論証會

2013年04月19日15:5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1月20日,郭道揚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批准號:11&ZD145)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泉樓會計學院舉行開題論証會。

首席專家郭道揚教授簡要匯報項目申報過程和入圍答辯專家的建議,並重點匯報項目的研究意義、基本框架、主要觀點和研究思路。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許家林教授對課題研究計劃和時間安排作了補充匯報。

與會專家認真聽取匯報,針對研究思路、方法、內容和成果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評議和論証,提出了富有建設性和啟發性的意見建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蘇少之教授認為,會計史是經濟史的專門史,會計史的研究填補了經濟史研究的空白,豐富了經濟史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的最終成果將是對世界會計通史的重要貢獻。會計史的研究不僅研究會計應用的問題,還應對會計理論和思想的演變進行總結和升華,更關系到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因此,該項目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文化建設工程,其意義已經超出了會計學本領域研究這一層面。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要重點考慮中外比較的問題和會計史與相關經濟學科的關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陳池波教授指出,在研究中應當注意對三個子課題相互關系的協調﹔應當將會計史置於經濟史的大視野中開展研究﹔注意協調會計史與經濟史、會計史與其他部門經濟史和學科專業之間的關系﹔會計史的研究應當注意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有機結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與安全工程學院張敬東教授在發言中提議應注意在會計史與科技史的發展兩者之間尋找出有益的結合點。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廖洪教授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要注意厘清會計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考慮兩者的互動關系。特別是新中國60年來,會計與財務、審計學之間的關系﹔第二,在撰寫新中國60年會計歷史時,既要注意反映出新中國會計是如何傳承長達幾千年的會計發展歷史精華,又要反映出中國會計與世界會計的共同進步﹔第三,要論証、闡述清楚中國會計文化對世界會計文化的影響與重大貢獻。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王永海教授指出本課題工程浩大,希望在研究中注意做好各個子課題之間在研究專題上的協調一致和人員分工,在通史中突出對中國會計思想史、理財史的研究。

國家審計署境外審計司章軻司長希望課題組能夠把中國會計通史的研究同弘揚中國的人文精神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在課題研究中突出以下方面:(1)人本導向、社會價值的產權會計確認模式。(2)凸顯中國人民非擴張性、非侵略性的會計確認模式。如果能夠通過《中國會計通史》彰顯出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以及會計背后的非擴張性、非侵略性的中國文化,課題成果的重要意義將遠遠超越專業領域的限制。此外,他認為應從大會計的角度寫好中國的審計史與財務史。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徐曉林教授在發言中指出:(1)課題研究所確定的目標應當高遠。撰寫出的中國會計通史成果與會計史教科書成果應當成為中華文化的精品,在中國會計史與世界會計史研究中以及在會計史教育中佔據重要地位。(2)研究過程中要堅守史德與史信,考証有據。(3)研究方法應注重有史有論,史論結合。希望能夠建立會計史研究獨特的斷代史。(4)提升研究成果的國際性影響。課題成果有很大的國際需求,但是如果沒有中國人自己的翻譯版本,國際影響力就會有所折扣。建議課題組能夠對此問題高度重視,擬制定長遠規劃。(5)建立自己的文獻搜集中心和會計史文獻數據資料庫,實現會計史學研究資料全國、全球共享。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建設成全國、全世界的會計史研究權威基地。(6)建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管部門做好相應的支持協調工作,特別通知校圖書館從圖書資料方面提供支持,並協調與校外圖書館的圖書史籍借閱和文獻傳遞等工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