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 超半數國民自認讀書少

舉辦全民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

2013年04月19日08:1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閱讀率指有經常閱讀行為的國民在全體國民中所佔的比例。
  數據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制圖:蔡華偉

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項目18日在京公布結果。

紙質圖書閱讀率七連增,《全民閱讀條例》正在擬定

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國民(18—70周歲,下同)圖書閱讀率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76.3%,比2011年下降1.3個百分點。

2012年我國國民報紙閱讀率為58.2%,比2011年的63.1%下降了4.9個百分點﹔期刊閱讀率為45.2%,比2011年的41.3%上升了3.9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個百分點。另外,紙質圖書的閱讀率連續7年保持穩步提升的態勢。

【解讀】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認為,圖書閱讀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發展,國民對文化的追求產生了變化,比如江蘇的經濟在全國名列前茅,圖書消費也位居前列。

郝振省透露,為了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在起草《全民閱讀條例》,已通過國務院法制辦的同意。

對於報紙閱讀率的下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研究員、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成員徐升國認為,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從傳統的報紙轉移到了網絡,數字閱讀滿足的是碎片化閱讀,主要沖擊的就是傳統報紙。

付費下載閱讀接納度降低,紙質圖書閱讀量仍處較低水平

2012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9本,報紙和期刊閱讀量分別為77.20期(份)和6.56期(份),電子書閱讀量為2.35本。與2011年相比,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下降,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上升。

電子書的閱讀量增幅較為明顯,2012年我國國民人均閱讀電子書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長了0.93本,增幅達65.5%。在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國民中,有40.1%的人表示能夠接受付費下載閱讀,這一比例比2011年的41.8%下降了1.7個百分點。

【解讀】

紙質圖書閱讀量僅比2011年增長不到0.04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國的7本。與我國每年近40萬種的出書品種相比,我國的國民圖書閱讀量顯得格外低。

郝振省認為,造成出書與讀書二者之間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市場節奏和閱讀節奏不吻合。出版社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提升影響力,必須多出新書,由於出版節奏很快,對於閱讀需求的匹配也就顯得較為粗糙了。 

不到兩成國民滿意個人閱讀情況,近七成希望舉辦閱讀活動

超五成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接近七成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這一比例比2011年增長了6.6個百分點。

2012年我國國民對個人閱讀量評價中,隻有1.3%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多,7.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比較多,有38.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53.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少或比較少。

對於個人總體閱讀情況,有19.1%的國民表示滿意,比2011年的21.2%有所降低﹔有22.8%的國民表示不滿意,比2011年的20.9%有所上升﹔另有58.1%的國民表示一般,這一比例與2011年(57.9%)基本持平。

我國國民對當地舉辦全民閱讀活動的呼聲較高,而農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於城鎮居民。2012年有69.2%的國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比2011年的62.6%增長了6.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居民認為當地有關部門應該舉辦閱讀活動的比例為65.6%,農村居民中這一比例高達73.2%。

【解讀】

在閱讀方面,國民的認知與行動之間好像始終存在一道無形的鴻溝,數據表明,超半數國民在認識到自己閱讀量不夠的同時卻沒有把閱讀付諸實踐。這說明,閱讀仍然不是習慣。國外有調查顯示,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必須在12歲之前養成,否則閱讀的大門就對他永久關閉了。顯然,我國的大部分國民缺乏開展閱讀的決心和習慣。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閱讀活動會受到歡迎——隻有在某個契機的刺激下,大家才會去讀書。

過去幾年,我國讀者最喜愛的十大作家排名中很少出現莫言的名字,但2012年莫言榮登榜首。徐升國表示,閱讀受環境和輿論的影響很大。輿論能夠營造閱讀氛圍,對閱讀文學,特別是純文學的推動具有獨特的作用。“這也讓我們思考,怎樣利用契機吸引更多人閱讀。”(張 賀 徐歆芷)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