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商業化嚴重致美高校終身教職稀缺

年輕學者發展空間狹窄並非老教授“戀職”所致

褚國飛2013年04月15日08:2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近日,美國公共電視網推出系列訪談節目,探討勞工隊伍老齡化問題。最新一期話題為高校教師隊伍老齡化。65歲是美國的傳統退休年齡,但多數工作職位並未規定明確的退休年齡。約75%的教授表示,65歲后將繼續工作。

  美國公共電視網認為,教授超過退休年齡繼續任教對年輕人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尤其是終身教授繼續任教會造成諸多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很難獲得全職教職。近日,本報記者就老教授“戀職”與年輕學者發展空間狹窄之間的關系問題走訪了一些美國高校教師。記者發現,許多高校教師認為,美國公共電視網的觀點有失偏頗。

  很多老教授沒有退休打算

  參加此次訪談節目的不少老教授表示,近期沒有退休打算,他們對現狀感到滿意。如喬治·華盛頓大學前校長史蒂芬·特拉亨伯格(Stephen Trachtenberg)目前還在教授“公共服務”課程。他表示,除非醫生告訴他該退休了,否則他會一直工作下去。現年71歲的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唐·伽勒爾(Don Gallehr)表示,如果學生學得開心,隻要還能教,他不會考慮退休。

  然而,也有一些教授有退休計劃。如在紐約新學院大學任兼職教授47年的克萊拉·波特(Claire Potter)表示將在67歲退休。她認為,老教授擋住了年輕人的發展道路。如今,博士生數量遠超過終身教職的職位數,大量博士畢業生不能謀得一份全職工作,沒有好的發展機會。另外,年輕人往往對教學更有激情,他們會為教學實踐帶來包括數字化在內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因此,年輕教師比例小、教師隊伍老齡化也可能對教學革新與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在談及什麼時候退休合適時,喬治·梅森大學剛退休的心理學教授羅·布法蒂(Lou Buffardi)表示,何時退休應因人而異。對很多人來說,任教並不僅是一份工作,更已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對這些人而言離開工作崗位是件困難的事。

  全職教職稀缺是制度問題

  盡管高校教師隊伍老齡化的事實不容置疑,但這是否導致年輕學者獲得的報酬低且無福利保障,仍值得商榷。

  不少高校教師告訴記者,人們通常認為在高校任教,工作環境寬鬆,科研設備和圖書資料充足,有寒暑假,因此,很多有志於學術研究的人傾向於選擇在高校教書。然而事實是,雖然高校的職位數有一些增長,但越來越多的職位是兼職,工資低且無福利。如今,在大學教書,已經成為待遇差且無保障的工作。例如,7年前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英語專業的喬伊·弗如斯恩(Joe Fruscione)至今還未從事過全職工作。他說,人文學科的就業市場很糟糕,一個職位常有幾百人申請,而這些應聘者大多有著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技能。

  很多教師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關鍵原因是高校行政部門和地方政府將高校看做商業機構,以盈利為目的,而非致力於教育民眾、培養有知識有思考能力的公民。喬治敦大學的一位兼職教授告訴記者,即便立即出台新政,要求所有教授到65歲或者70歲就必須退休,年輕教師的尷尬處境也不會有太大改善。老教授並沒有阻礙年輕學者的發展。如今,年輕學者面臨的困境是高校為減少預算而降低成本導致的。如請兼職教師教授一門本科課程的費用是1000多美元,學校無需為該教師支付任何其他費用,這顯然比請全職教授成本低許多。

  有數據表明,1975年時,近一半教授是終身教授或被納入終身教職軌道,而到了2009年,終身教職的比例已不足1/4。然而,在這段時間內,兼職教授的比例卻從24%增至40%,全職但沒有進入終身教職軌道的教師比例也從10%增至15%。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社會學兼職教授告訴記者,她認為美國公共電視網的節目存在很大誤導。如今,高校就業市場存在的問題並非個人是否選擇退休引起的,而是制度性問題。美國高校商業化傾向日益嚴重,各高校越來越多地使用兼職勞動力。與此同時,很多全職教授也承擔不起退休后的經濟損失,有些全職教授退休后甚至一無所有。為此,她並不鼓勵學生攻讀博士學位,因為就業市場糟糕,全職教職正變得越來越稀少。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