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東方文化史”工作簡報(一)

2013年04月09日16:4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國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重大項目“東方文化史”,自啟動以來,全體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和各位子課題負責人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充分重視,舉行了多次工作會和研討會,目前課題正按原計劃順利進行。

一、課題進展

2011年11月5日,舉行第一次子課題負責人會議。確定頭一年課題開展的大致進程。會議主要決定:按照立項通知規定的“在兩個月內舉行開題會”的要求,於12月24日舉行由全體課題組成員參加的開題會﹔各子課題負責人進一步完善地區文化史的具體實施規劃﹔2011年2月以后開始討論和修改各地區文化史三級目錄﹔責成侯傳文教授編寫課題撰寫原則和體例﹔2012年10月舉行第一次地區文化史撰寫經驗交流會。

2011年12月24日“東方文化史”課題組舉行第二次會議,即項目開題會。會議主要圍繞“東方文化史”的設計和實施規劃進行討論,重點請受邀的多位專家對此提出意見。專家們對課題的意義、價值、研究方法、研究特色、整體框架以及對課題難點的解決方法等都給予充分的肯定,並提出諸多建設性的意見。如重視從原典出發的實証研究﹔突出地域性文化研究,認同三大文化圈,力求建立一套東方文化話語體系﹔對於文化史所涉及的許多具體門類,如音樂、建筑、美術、哲學等,要請有關專家把關﹔加強研究工作對地區文化史和東方文化史整合的重要意義等。

在各子課題分別舉行研討的基礎上,2012年3月26日和2012年5月19日先后舉行兩次研討會,集中研討並完成了:各子課題(各地區文化史和概論部分)的三級目錄和編寫原則、編寫體例的撰寫。於此同時,對課題原設計方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為了充分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相關學術成果,課題組統一購買了近萬元的圖書,分發各子課題做參考。

二、階段性成果

本階段東方文化史課題的主要成果,一是研討、交流並修改了各地區的文化史和概論部分的三級目錄,即:1. 南亞文化史目錄﹔2. 東南亞文化史目錄﹔3. 東北亞文化史目錄﹔4. 西亞北非文化史目錄﹔5. 東方文化史概論部分目錄。二是編寫、修改各地區文化史的撰寫原則和體例。通過對地區文化史三級目錄和撰寫原則體例的討論和修改,課題組全體成員,特別是課題組負責人,對東方文化史和地區文化史應該寫什麼(內容和范圍等)和應該怎樣寫(原則、整合和體例等)這兩個根本問題,基本達成了一致的看法。

三、會議介紹及學術交流

考慮“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課題組十分重視編寫地區文化史三級目錄這個寫作前的關鍵環節。因此,本階段大課題組除了召開多次工作會議外,還專門舉行了兩次學術會議,重點研討和交流了各地區文化史三級目錄:

2012年3月6日在北京大學一院103會議室舉行第一次三級目錄交流研討會,各位子課題負責人首先對各自撰寫的地區文化史三級目錄進行說明和解釋。通過交流和討論,大家一致認為:

1. 多數子課題的三級目錄存在一個共同的方向性缺陷,即精神文化分量不夠,政治色彩較濃。文化史必須突出“文化”,總體要以精神文化為主,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為輔。要全方位地反映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宗教、哲學、科技、教育、文學、藝術(音樂、美術、建筑、戲劇等)的面貌、特色和成就。當然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佔比重的多少,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而定。要充分利用掌握對象國語言的優勢,盡量選取最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重要的典型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成就要寫得具體些,要有血有肉。

2. 考慮各個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各子課題在具體撰寫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現象時,可以根據本地區的特點決定素材的取舍和篇幅的長短。但在撰寫最后成果進行統稿整合時則需對各子課題做適度的平衡,根據情況有所取舍。如東南亞子課題根據本地區文化發展的特點,史前史的內容可以寫得較多且具體,但相比興起較早且更成熟的埃及、兩河流域、印度等文明,在斷代整合時后者所佔的篇幅要更多一些。

3. 各子課題要多組織研討,總結各階段文化發展的特點,這樣才能抓住本質,融會貫通,不致搞成拼盤。另外,有些目錄需要具象一些,詳細一些,避免太抽象。有些提綱目錄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將寫作原則落實到目錄上。

4. 在體例上要進一步強調:五個歷史時期的每一時期統一稱“編”,編下設章、節、一二三四等。每一編開頭寫概論。此外,有些名詞、術語和概念各地區要統一,以方便統稿。

6. 關於現當代部分,原則上寫到20世紀末,21世紀內容可進行展望。具體寫作時也可靈活一點,如東南亞地區東盟一體化內容必然要涉及2000年之后。

2012年5月19日晚在平谷碧海山庄康樂會議中心第四會議室舉行第二次地區文化史三級目錄交流研討會。

會上,各課題負責人就按照前次會議精神修改過的三級目錄進行交流,對各地區文化史目錄分別提出具體的中肯的意見。總起來說,修改后的三級目錄有很大改進,最突出的是精神文化的比重加大了,體例更趨統一了。但多數地區文化史目錄中精神文化仍然寫得不夠,如沒有或很少有建筑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教育、語言文字等方面的標題。通過討論,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並基本達成一致意見:

1. 關於體例:

(1)地區文化史分“卷”,地區文化史的各歷史時期分“編”,“編”下分“章”,“章”下分“節”,“節”下分“一、二、三……”等。

(2)每編的第一章為“概述”,概述中原則上第一節和第二節介紹相關歷史時期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作為全編的背景介紹。如有必要,也可以在概述之后,單列專章介紹這一歷史時期的物質文化或制度文化。

(3)概論后的每章,應該以有地區代表性的文化運動、文化思潮,以文化領域(宗教、哲學、學術、教育、科技、文學、語言文字、藝術(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的時期或特點等的概括描述作為標題,這樣有利於整合某一歷史時期的地區文化,而以類似“某某國的近古文化”,“某某國的近代文化”,“某某國的現代文化”為標題,分國別敘述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則容易導致拼盤現象。

2. 關於精神文化的比重問題。作為一個地區文化史的整體,應該而且必須盡量客觀全面地描述出各文化門類(宗教、哲學、教育、科技、文學、語言文字、藝術(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的面貌和特色。當然,上述門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成就也各不相同,在某一歷史時期中成就不突出的領域則不必寫。應該強調的是,建筑藝術、雕塑藝術和繪畫藝術是藝術的主體部分,其成就和精華不可忽略。

3. 請子課題負責人趁熱打鐵,根據本次會議所提出的意見,再次修改三級目錄,並將修改后的目錄在網上交流。

4. 在寫作中進一步完善三級目錄(根據需要,可寫出第四級目錄)。

5. 抓緊完善以修改的目錄,並開始撰寫地區文化史,准備2012年10月的第三周召開的第一次寫作經驗交流會。

四、其他兩個相關問題

還有兩個涉及原課題結構的問題,課題組負責人也進行了認真負責的討論:

(一)是否專設“東方文化交流子課題”。該子課題負責人孟昭毅教授在撰寫子課題目錄時經過深入思考,提出不單設“文化交流”子課題的動議,其理由是:1. 因為每個地區或國家的發展史都是縱向的,從發生學的角度考慮,沒有接受域外影響的純粹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隻寫外來影響(即接受)而不寫影響域外是欠科學的。2.“概論”子課題與“文化交流”子課題和各地區的子課題在涉及到文化的影響與接受,即雙向交流時,難免有重復之處。以致無論在撰寫過程中,還是在相互審定稿時都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協調。3. 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如按5個(即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現當代)時期的分期來分析,可能有的時間段就會出現不平衡,或者有或者無,形成古代多、近現代少,甚至沒有可寫的局面。4. 文化交流卷涉及面廣,需要多位專家通力合作,大家的思想如果難以統一,撰寫過程將會很困難。

與會成員經過認真討論,認為孟昭毅教授的意見很有道理,在地區和東方整體文化史的撰寫過程中,確實會出現孟教授所言的“重復”和“難以協調”等問題,所以課題組決定,尊重孟昭毅教授的意見,不單設專門的“文化交流卷”,原計劃文化交流部分的內容由各地區子課題完成。各子課題可以將文化交流的內容自然糅入其他章節,也可視需要單設“文化交流”章節。原則上本地區文化對外傳播的描述要簡略,較為詳盡的傳播情況由接受影響的地區子課題撰寫。至於東西文化之間、各地區文化之間的重要文化交流現象要在“概論子課題”中做適度的闡釋。

(二)是否有必要增加“中華文化子課題”。經過多次研討,子課題負責人認為,我國的東方學傳統研究領域一直不包括中國﹔國內已有許多成熟的中國文化史研究成果,我們很難超越前人的水平﹔中國文化史的現當代部分存在諸多有爭議的敏感問題,我們難以駕馭和評說﹔此外,考慮我們原來設計的課題已經很大的難度,不宜再加重負擔。因此不增設“中華文化”子課題是更明智的選擇。但是一部完整的東方文化史卻是不能缺少對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華文化存在和影響的描寫,為此,無論在“概論子課題”中,還是在各地區文化史的子課題中,都要充分地描寫各個歷史時期中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圈,與其他地區、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狀況。以客觀地反映中華文化在東方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