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於2012年12月20日、21日召開項目開題及第一次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馬大正,應邀論証的專家,以及《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媒體和出版界的同志。項目子課題負責人與部分成員也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的發言中,對本項目的設計及運作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從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和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從事並完成本項目。
馬大正和清史專家、吉林社科院研究員李治亭對項目的設計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從不同角度指出,歷史上的土司制度實施於中國的邊疆地區,邊政事關國家的統一,本項目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的史鑒價值。應該站在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維護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來領會課題招標的意義,並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從事本項目研究。李治亭指出,從事本項目的研究要站得高一點,要有邊疆危機的意識。回顧、研究推行土司制度這段歷史,是為今天治邊提供借鑒。改土歸流的核心是統一問題,真正的統一,不是形式的統一,總的來說是成功的,要肯定。此后西南邊疆地區相對比較穩定,與此有很大關系。
李世愉對此深有同感,他強調指出,近年來境外學者有一種“殖民論”,認為中國歷史上實施的土司制度就是“殖民化”,將當時中國的西南邊疆地區看成是中央王朝的殖民地。這些“學術觀點”不僅有悖歷史實際,而且混淆視聽。對此,我們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在項目實施中密切注意這方面的動向,收集有關信息,及時向領導部門匯報,並以本項目的學術成果駁正諸如此類的謬論。
第二、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對土司制度的基本概念進行科學界定,合理評價其歷史作用,防止對土司制度的泛化和美化。
當前土司制度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關注中國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研究正在成為一門顯學。對於學科發展而言,這是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有些同志急功近利,對土司制度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些論述中出現將土司制度泛化的現象﹔有些論者、特別是某些地方行政部門,受某種局部利益驅動,有意無意地美化歷史上的土司制度。馬大正指出,本項目是學術研究,一定要實事求是,要防止在這一問題上的兩種傾向,無論是泛化還是美化,都是不科學的,甚至是有害的。將歷史上封建王朝的邊疆政策、民族政策與當前國家的相關政策挂鉤,不恰當地進行類比,實際上混淆了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課題組要針對上述傾向,加強對土司制度資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在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令人信服地糾正上述偏向。
第三、科學運作,力求創新,有所突破。
與會專家指出,土司制度研究是個老課題,但在今天形勢下進行設計和研究,一定要注入新的生機,要有時代感。
歷史所的清史專家張捷夫四十年前就從事土司制度的研究,並有專文發表。他從學術史的角度指出,要重視相關的基礎性研究,對土司、土司制度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科學的界定,以免混淆。在項目運作中, 要嚴格按照設計方案要求運作,重在創新,不要貪大。李治亭希望本項目有所突破,不要像過去那樣,簡單地排比史料就算完事。馬大正在肯定項目設計的同時也指出,在土司資料的收集方面,以前也做了些工作,但仍有薄弱環節乃至空白,要注意家譜和地方檔案的收集整理,要注意遵照項目設計目標和程序進行運作,不要貪大,有些問題這次解決不了,可以留待后續。另外,資料編纂與研究論著兩者如何配套、協調,在具體操作時也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索。李世愉在介紹情況時也談到,業已面世的土司制度資料,由於條件所限,在基本史料,特別是檔案資料方面多有缺失,這次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台灣故宮博物院協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第四、加強團隊管理,科學調配學術資源。
在項目實際運作層面,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切合實際的建議。馬大正認為:項目的總體設計是合理的,但六個子課題齊頭並進,量可能大了一點,在具體按排時,要考慮時間和經費等方面的限定,對研究力量要進行合理配置,特別是主持人,往往身兼數職,要處理好與其他工作和課題的關系,保証從事本項目研究的時間不致流失。歷史所的清史專家赫治清曾主持國家交付的重點課題,他依據自身的經驗指出,項目的框架設計很好,參與此事的學者水平也很高。但國家級重點項目的實施牽涉到方方面面,如何把握進度,合理調配資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事關最終成果的產出和質量,一定要精心組織,全程管控,及時調整,形成合力。否則,誤人誤事,后患無窮。這方面的經驗不少,教訓也不少,主持其事的首席專家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李世愉對此深有同感。他回應:大型項目在進度掌控方面要有計劃性,更要有預見性,對長達五年的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要正確應對,及時調整,這樣才能出精品,不負國家的重托。
第五、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制度和規定,與有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匯報項目運作的情況和存在問題。
社科院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十分重視,對每一個項目都會單獨建檔,實行全程跟蹤和監控。在經費的管理方面也有完善的制度和規定,並定時邀請專門機構進行審計,涉外經費需要事先報批,項目負責人和全體成員一定要嚴格遵守這方面的規定。有關項目的進展情況、年檢,項目組要隨時和定期向有關部門匯報,並且加強與《光明日報》等媒體的互動。卜憲群所長強調,由於項目的級別和特具的史鑒意義,項目組一定要重視向上級部門的匯報工作,不僅要有簡報,使有關部門了解項目的進展情況,而且要精心撰寫“要報”,讓中央有關部門及時了解與項目有關的敏感信息和動態。
此外,本項目子課題的負責人方鐵、商傳、李國榮、鄒建達也先后發言,對參與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感到十分榮幸,並感謝與會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主任李國榮還特別提到了該單位領導對本項目的大力支持,該館已將本項目列入近幾年的重點研究計劃,他表示一定不負重托,在項目首席專家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圓滿完成本項目。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史編輯室主任許仲毅同志表示,社方十分看重本項目,已決定納入該社出版計劃,並對項目設計和資源配置也感到滿意,今后將從各方面協助本項目的出版,希望加強協作,及時溝通。
開題會於20日上午結束。當天下午和次日,李世愉又主持了項目組內部的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各子課題的負責人。會議對開題會涉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吸納,對今后項目的開展進行了詳細討論。決定在近期抓緊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各子課題在一個月內擬定資料收集的體例和范圍,擬出細目﹔二是學術資源和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化,鑒於雲南方面人手較多,決定將地方志中的雲南、四川部分劃歸方鐵先生負責﹔三是階段工作的安排,本課題要求在2013年底完成史料收集工作的50%以上。
最后,大家一致表示,五年之內一定保質保量完成本課題。如有可能,盡量提前完成,以滿足研究者及社會各方面之需求。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