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証會開始
01月19日上午,由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鄧曉芒教授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德國古典哲學與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開題論証會在科技樓德國中心舉行。華中科技大學校副校長楊勇出席了開題研討會。開題研討會由復旦大學哲學院鄧安慶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李工真教授、武漢大學哲學院何衛平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哲學系高新民教授、湖北大學哲學院高樂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王歌等擔任專家組成員。華中科技大學德國中心主任、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余翔,外國語學院院長樊葳葳,科學技術發展院文科處副處長方梅,以及課題組主要成員哲學系鄧曉芒、張廷國、王曉升、董尚文教授,外國語學院德語系譚淵副教授,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Hans Feger教授和相關師生等參加了開題會。
楊勇副校長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並對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希望課題組能夠聯合各方面專家開展攻關,要高度重視文化研究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要在提升學校社科研究實力的同時服務於國家戰略﹔要高度重視研究的國際化,在國際化的視野中展開具體的研究,既要做到引進國際最新的研究內容,又要做好課題成果的外譯工作,力爭產出具有國際水准的高質量成果。楊勇副校長同時表示,學校將為課題實施提供支持和相關服務。
課題組首席專家鄧曉芒教授從研究的背景、內容、計劃、方法、資料、人員組成及預期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總體情況進行了匯報。鄧曉芒教授在匯報時重點陳述了課題的創新和特色,他指出課題研究把德國文化傳統的眼光納入到對康德和黑格爾這種最為晦澀抽象的哲學研究中來,同時又在文化研究中嘗試立足於哲學的高度。研究特別強調每個參與者超出自己本專業的狹隘視野而與相鄰學科甚至跨學科領域進行比較,由此產生對本專業由於“身在廬山中”所不可能具有的自覺意識和深入把握,這是一大創新。此外,課題“句讀”式的研究方法,教學相長的研究過程,從自身的眼光和思維構架即用“努斯精神和邏各斯精神的對立統一”來看待西方哲學和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一並構成了課題研究的創新特色。在鄧曉芒教授的陳述之后,子課題負責人也分別對各子課題研究內容進行了具體說明。
二、專家組意見及建議
與會專家就課題的研究設計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該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反映了德國古典哲學與德意志文化研究中的突出問題。專家組指出,課題試圖以對康德、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深入研究為基點,擴展到德國現當代哲學和整個德意志文化精神領域﹔強調德國古典哲學對德國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巨大影響力,以及整個德意志文化與哲學的內在聯系,這在選題上達到了整體和宏觀的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由於課題在研究中同時關照了文化的視野以及中國的文化觀,試圖討論德國古典哲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因而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此外,專家組成員對課題研究建言獻策,提出了非常多有益的建議。何衛平教授提出了五個問題,問題一:句讀只是一種思路,解釋學還有其他的思路,是否可以打開思路,使用更豐富的方法。例如Strauss斯特勞斯的解釋學實踐,是否可以借鑒為另一種可選的方法甚至創新。問題二:關於課題一,課題論証第四頁,“英國國家不適應”,他認為英美與德法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應該是價值選擇的不同。問題三:關於研究方法,課題論証第四頁解釋句讀時指出,“以句子為單位和全息解讀”,然而這兩種方法整體上並不能完全區分,並不不構成兩個方法﹔整體與部分本身就聯系在一起。問題四:關於術語統一問題。在課題論証中出現了“解釋學”與“詮釋學”,希望術語能夠統一。問題五:費希特在古典到當代轉換中的地位和作用,應予以重視。此外,費希特到康德--兩人的對話與辯論,使研究者能深入看待過度變化,這也是一種方法。
高新民教授提出了五個建議,建議一:句讀與整體理解相互結合。在佛教解釋學中有“玄譯”之說,指的是以文字為基礎,側重整體解釋,可以借鑒。建議二:在國際學術背景下,與西方學術前沿接軌。做出國際一流的成果,進行學術成果外譯。建議三:重視分析哲學的視角。建議四:對德國文化做深度思考,考察從“古典到現代”轉折過程中的各個學派,例如邁農、布倫塔諾等代表人物及其影響。建議五:將哲學與文化貫通起來。
高樂田教授認為鄧老師的課題論証內容深入,句讀式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創新。這種做法很少有人實行,讓人印象深刻。同時,由於是句讀,所以任務很艱巨。他提出了三個問題,問題一:主課題與子課題的主輔關系如何表現,如何形成一個整體。問題二:子課題一“德國古典與當代”的思想關聯缺少中間的過渡環節,以及這些環節在過渡中的關系和地位﹔需要對邏輯進程進行梳理。問題三:子課題五“中國文化觀的比照”,側重德國看待中國的一面,而缺少另一面中國看待德國的態度,建議雙面觀使現實意義更充分地彰顯出來。
李工真教授指出,哲學不關心歷史,歷史是懼哲學的深度--這說的是哲學與歷史的脫節,這一問題在該課題中也存在。他認為這一問題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四個子問題中,問題一:子課題一,古典到當代的聯系--僅僅是哲學的聯系,需要從歷史角度回應中間環節。問題二:關於子課題二,歷史研究方面國外出版了多部專著,2010年出版了《法蘭克福學派歷史理論及影響》,闡明子課題二:歷史研究方面國外出版了多部專著,2010年出版了《法蘭克福學派歷史理論及影響》,闡明了法蘭克福學派拒絕接受美國文化,予以批判的進程。另,《偏見研究五卷本》關於流亡學派的研究,為研究者展現了相關的背景研究。這些都是本課題需要注意的背景。此外,20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在繼承德國古典時,在政治、文化、社會的觀念上是分離的,而且存在重大分歧。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在文化斗爭(國際主義和孤立主義以及納粹上台)中進行分析,才能出現一個立體層次。問題三:子課題三的問題在於,究竟德國宗教精神在前,還是德國古典哲學精神在前?(1)馬丁-路德對德國宗教的影響就是引起了宗教分裂。所以一開始要界定清楚,本課題研究的是新教精神。(2)馬丁-路德對德國社會整個影響,使原本分裂的德意志,地理、政治加諸了信仰的分裂。(3)馬丁-路德對學術的影響,就是形成“外在奴役,內在自由”的學術精神氣質。面對矛盾,學術精神把世俗看作必要的禍害。新教徒的知識分子,‘尋求’信仰的理想狀態--超脫﹔他們避開非精神的政治干擾,找到自身的精神支撐。問題四:子課題四文化視角是由Feger負責,在這一部分中無法回避的是文化的兩個傳統,其一是唯心傳統,Kant Hegel為代表,另一是浪漫主義傳統,Ficht等為代表。唯心是世界公理,是理性。而文化民族主義,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這一傳統中,德國古典到現代哲學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需要回應,而且是有趣而精彩的。
王歌研究員表示鄧曉芒教授句讀的方式是他幾年來研究的非常令人受益的方式,在文法上是概念史的方法,注重概念在語境,在社會歷史當中的思想演變。目前有一個更為細化的,改變大哲學(康德黑格爾)的趨勢,如馬赫作為哲學對話中連接性的對話作用。依此而視,本課題有填補空白的作用。她也對課題研究提出了兩個建議,建議一:預算太少了,應該再有譯成外文介紹到西方世界的預算!建議二:何衛平的建議比較好,可以考慮從不同的視角展開研究。
三、課題組成員發言
課題組相關成員在聆聽了專家組的意見之后,由德國專家Hans Feger教授和張廷國教授代表課題組進行了發言。Feger教授指出,十年前他曾參與北京隨后上海的德國研究中心,很高興武漢這一重要的德國研究中心也能深入。德國的哲學不同於其他哲學:德國哲學是作為主導的元科學承擔著奠基作用,因而對德國哲學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接下來,Feger教授從德國古典哲學、浪漫主義、詩與哲學,解釋學以及哲學與政治、宗教四個方面做了相關陳述。首先,研究者通常所說的德國古典哲學,之前曾翻譯為德國唯心主義,在某種意義上直接譯為德國哲學。在整個發展上帶有某種神秘的面紗,也就是說確實有它晦澀難懂的一面。慕尼黑的哲學家曾經說,從1781到1831這50年(即康德發表純批到黑格爾去世)所創造出來的成果是在整個思想史上是令人吃驚的。如此強度和創造力自希臘哲學、古典哲學之后隻有在德國古典哲學再次呈現出來。這體現在創造力的快速和一個哲學家對之前哲學家的批評和超越--這是德國哲學的特點。
人們關於這一時期關鍵的時間界定是有分歧的,比如說通常人們就把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起點,但是某種意義上說康德自身的學術處境又處於另外一個傳統當中。另外有人認為若從德古內在來看,是費希特1794、1795發表的《知識學》才真正開始一種德國古典哲學,從這一方面來看是不是就從黑格爾的離世作為一個邊界也是值得存疑的,因為也有人說德古唯心主義是通過謝林哲學完成的:謝林在1842年的哲學教授就職講座時,國王說謝林的哲學把黑格爾這樣怪獸一樣的哲學給驅遣了。那麼如何來定義謝林和黑格爾的地位角色呢?應該說在十九世紀中葉左右整個德國古典哲學塑造了文化和整個的國家的概念,因為它還界定了比如法律政治對國家的理解,整個廣泛意義上的德國文化所具有的這種多元的 古典的特質,都是通過德古哲學的戰歌勝利所慢慢呈現出來。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與德國古典哲學並行的浪漫主義。這兩者構成一種對話的關系。浪漫主義者當中是以詩人為主導的,它以一種非常有創造力的方式一方面對古典哲學進行了評述支持,同時又進行了批判。一定意義上說浪漫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構成了一個硬幣的兩面。在德國古典哲學體系的文本當中,主要是黑格爾荷爾德林和謝林共同撰寫了相關文本,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這將在所有科學和藝術破滅之后還會保存下來。這句話體現了整個德國浪漫主義思想的內核。
這也意味著,德國浪漫主義的角度來看文學或者詩與哲學是不可分割的。要想了解德國浪漫主義也要在德古哲學的背景下關聯中來展開的。德國學者薩弗蘭斯基 <http://www.baidu.com/s?wd=薩弗蘭斯基&f=12&rsp=0&oq=safulansiji&tn=monline_4_dg&ie=utf-8>甚至說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是詩人席勒。如果看一看海德格的文本對詩人荷爾德林裡爾克克拉克的闡釋,或者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他對席勒的引述,可見哲學家與詩人之間的密切關聯,而且在那個時代的話很難界定什麼是詩性的什麼是哲學的。
第三是詩與哲學,解釋學。當研究者談起德國文化出口時常常談起兩樣東西:一個是哲學一個是詩歌。那麼談到詩和哲學之間的創造力和關聯就是解釋學。它在德國有其尷尬的位置:哲學和文學之間的學科所涉及的是理解和解釋,從聖經的解經傳統而來,經由馬赫、狄爾泰 伽德默爾,要求對整個的解釋還有教化的機制,這對哲學對文學都很重要。那麼解釋學作為學科有其獨特的方式,希望找到一個針對研究對象或文本的一個恰當的方式,就是說它對自己的解釋是有反思的,總要找到一個和文本相對應的方式,即有方法上的開放性,這與德古典哲學或思辨哲學強調體系整全相對封閉的建構是不一樣的。解釋學更希望對思想有個解釋的過程。他指出德國古典哲學有生發性的,從它當中衍生了比如闡釋學。德國古典哲學本身就具有詩性的和哲學性的雙重特質所以滋生了新的哲學問題,新的發展脈絡中比如胡塞爾現象學脈絡、海德格爾存在哲學脈絡,以及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都可以找到其來源於德國古典哲學。雖不敢說全部都從德國古典哲學汲取了營養,但受其影響是很明顯的。
第四,哲學與政治、宗教的關系。德國哲學包含了神秘,Feger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它受新教的影響,從圖賓根等教會學校等可見獨立於天主教的教會傳統又獨立於開明專制體系,如此生發出其哲學的關於國家的政治的思想。正是這種獨立,使得在50年的密集發展中可見其獨特風格的方式,比如威廉洪堡、謝林、黑格爾在大學授課時,當時許多政界的人物是作為聽眾聽課的。可見政治家是希望從哲學家那裡學習治國的:某種程度上實現著柏拉圖在理想國的設想。德國古典哲學有這樣的理念:其真正的理想或者說其根基不在於政治、宗教上,而在理性上。而詩正是能夠支撐對理性的強調的理想,理性的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比如在傳統當中,研究者如何理解思想、理性、和精神這些范疇,並且對這些范疇的理解是如何通過經驗轉義到實踐當中。這個項目當中採用的這種句讀的文本細讀的方式,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它不僅僅涉及到一個理解問題,比如他曾用兩個學期逐字逐句的讀謝林的《先驗哲學體系》這樣一個並不長的文本,這就在於它不僅僅是理解,而更在理解之前要學會一種思考的方式而這恰好是難的!
因此他非常支持鄧曉芒教授所提出的句讀的方式,因為研究者若想在長遠的路徑上取得成果,細讀是重要的。在參與課題研究時,Feger教授一方面要完成有關於德國哲學和文學和文化關系的課題研究,另一方面他非常願意盡可能地引薦他在德國同仁,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的專家到課題組的團體裡來。再者,他也希望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德文推介到西方世界。
在Feger教授的發言之后,張廷國教授指出課題涉及的諸問題,包括古典哲學與文化之間關聯的研究,古典哲學的當代效應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契合等﹔研究這些問題的背景是德國古典哲學,以及德意志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契合。因此,課題研究中會將哲學、文化融通起來,力爭做到對德意志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相互影響的雙面觀,以提升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針對專家組的建議,他表示會后會組織討論,融入到研究中去。結合專家的意見,課題組成員在研究中會注重引進和外譯工作的並重。
四、專家組決議
專家組經過討論之后一致認為:鄧曉芒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德國古典哲學與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試圖以對康德、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深入研究為基點,擴展到德國現當代哲學和整個德意志文化精神領域。該課題強調德國古典哲學對德國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巨大影響力,以及整個德意志文化與哲學的內在聯系,這在選題上達到了整體和宏觀的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該課題在研究中同時關照了文化的視野以及中國的文化觀,試圖討論德國古典哲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因而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該課題獨特的思路使研究將超出專業的界限,既立足於哲學的高度,又能夠在文化研究中進行比較,這是該課題的一大創新。此外,課題“句讀”式的研究方法,教學相長的研究效果,以及從自身眼光和思維構架去研究理論問題的思路,可說是都體現了該課題的創新特色。該課題預計出版專著八部,譯著六部,系列論文四十余篇,這些成果對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而言是非常充分的。從課題組成人員的研究准備和前期成果來看,課題組完全有能力完成這一目標。
與會專家組建議課題組在研究方法、德國古典到當代的邏輯線索、研究的哲學與文化的貫通性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
最后,與會專家組成員經過討論表決,一致通過了《德國古典哲學與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開題論証。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