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把握大數據時代契機,推動我國網絡社會管理更加科學化

姜飛 黃廓2013年03月08日16: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當40億部手機、10億部電腦,隨時隨地都在向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服務器發送數據,近6億手機網民隨時上傳和交流數據信息,研究者看到,大數據浪潮,洶涌來襲。與互聯網的發明一樣,這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圍啟動政府管理改革、加速企業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作為政府管理的一個重要信息通道的輿情監測,也在大數據時代面臨巨大的考驗,需要推動從間接輿情搜集管理的模式,邁向間接輿情和直接輿情相結合的新階段,推動輿情監測和社會管理更加科學化。

一、形勢描述:大數據時代的含義及其對社會各個領域帶來的科學化沖擊。美國IBM公司把大數據概括成了三個V,即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這三個特點同時也反映了大數據所潛藏的價值(Value),我們可以認為,這四個V就是大數據的最基本特征。《紐約時報》網站2012年3月21日刊載文章稱,“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這一領域擁有專長的人士正面臨許多機會。文章指出,“大數據”正在對每個領域都造成影響。舉例來說,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行為將日益基於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並非基於經驗和直覺﹔IBM數據顧問的職責是幫助企業弄明白數據爆炸背后的意義--網絡流量和社交網絡評論,以及監控出貨量、供應商和客戶的軟件和傳感器等--用來指導決策、削減成本和提高銷售額。在科學和體育、廣告和公共衛生等其他許多領域中,也有著類似的情況--也就是朝著數據驅動型的發現和決策的方向發生轉變。哈佛大學量化社會科學學院(Institute for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院長加裡·金(Gary King)稱:“這是一種革命,我們確實正在進行這場革命,龐大的新數據來源所帶來的量化轉變將在學術界、企業界和政界中迅速蔓延開來。沒有哪個領域不會受到影響。”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埃裡克·布呂諾爾夫鬆(Erik Brynjolfsson)提出,如果想要理解“大數據”的潛在影響力,那麼可以看看顯微鏡的例子。顯微鏡是在四個世紀以前發明的,能讓人們看到以前從來都無法看到的事物並對其進行測量--在細胞的層面上。顯微鏡是測量領域中的一場革命。呂諾爾夫鬆進一步解釋稱,數據測量就相當於是現代版的顯微鏡。舉個例子,谷歌搜索、Facebook帖子和Twitter消息使得對人們行為和情緒的細節化測量成為可能。2012年2月於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大數據是討論的主題之一。這個論壇上發布的一份題為《大數據,大影響》(Big Data, Big Impact)的報告宣稱,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以紐約市為首的警方部門也正在使用計算機化的地圖以及對歷史性逮捕模式、發薪日、體育項目、降雨天氣和假日等變量進行分析,從而試圖對最可能發生罪案的“熱點”地區作出預測,並預先在這些地區部署警力。

二、現實分析: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政治、文化意義理論分析。綜合來看,大數據,是一個包含文化基因、政治態勢、經濟走向、營銷理念的金礦。這個金礦有這樣幾個特點:(1)后台化。諸如騰訊、百度等這樣的網絡公司有能力借助大型高速計算機存儲和管理散布在論壇、聊天、社區、微博、手機等傳播終端的海量信息,這些信息從前端來看,是由用戶各自加密碼自我保護的,但在后台還有一個技術出口,端口是由這些網絡數據公司依法把控的。(2)可控制。在大數據技術角度來看,借助高速計算機技術,互聯網就是一個飯店的大堂,各個欄目、社區、群、組、甚至是私秘的聊天,在管理者來說,就像飯店大堂裡用帘子隔開的所謂“包間”,都是通過技術“中控”看得一清二楚的,就像是站在飯店的二樓,看一樓天井中的大堂食客一樣。(3)精准化。“一葉知秋”的文化寓言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可能成為現實,原因是這樣的判斷基於海量信息的科學化分析。比如,社會/社交網絡上的微弱聯系以及獨立、偶然的信息呈現,在傳統的統計技術下,就像地下貧鐵礦,對開採技術要求高,開採價值也不大﹔但現在,高速計算機系統可以將這樣的微弱聯系進行歷時空的對比交叉分析,從而可以探測/預測更多信息,原來近乎神話的“蝴蝶效應理論”變成現實--突然爆發在現實中的一個事件,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最終追蹤到網上一個帖子甚至一句話、一個短信、一個人。從理論上來說,后台的這些數據是一個閃閃發光的信息金礦,如果能夠加以合理、合法的利用,新型傳媒終端對傳統社會管理機遇遠大於挑戰--研究的內容開始涉及如何採集龐大的數字化數據集合,用來科學預測和闡釋網絡上的集體化行為。

三、問題概括:大數據時代對輿情監測和管理帶來的沖擊。以往的輿情收集一般是由專業研究人士、智庫機構和內參機制等通過社會調查、訪談、統計和定性的方法,針對媒體報道、論壇BBS、社會上出版流通的出版物、聊天工具等進行概約化的統計、分析和判斷,得出一些社會現象和事件描述性特征以及趨勢預測。一言以蔽之,既往的輿情研究是對於“已經”物理呈現在研究者“眼前”的文本的統計和分析,其對於研究者的社會、政治、文化素養要求很高,對於資料來源廣度以及信息覆蓋程度要求很高。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所有的文本都已經數字化呈現和流動的前提下,一方面是呈現在研究者面前的物理文本相對數量呈下降趨勢,更多的文本以電子的形式分布在不同的傳播終端﹔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催生的傳播形式的多元化,使得有關各個方面情況描述、敘說和分析的文本絕對數量呈急劇上升趨勢,舉例來說,騰訊QQ一個月積累下來的文字量即可以達到7200萬字,這是一個海量的信息流通。

如此,就給輿情的監測、統計和管理帶來相當大的問題。一方面,海量的數字信息使得既往的研究者運用傳統的研究方法搜集輿情信息已經呈現出愈發捉襟見肘的狀態﹔另一方面,海量的數字信息及其高度的分散程度(包括手機、BBS、論壇、QQ、各種聊天工具、甚至是商務通訊工具、博客、微博以及日新月異的傳播終端等)給研究者搜集信息帶來相當大的難度。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囿於信息數量以及信息搜集難度的極度擴張和研究手段的相對萎縮,使得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愈發帶有主觀臆斷、片面性、臨時性、階段性、閃爍性,從而使得輿情分析的質量呈現相對下降的趨勢,借助這樣的輿情分析帶來形勢誤判的風險呈現不斷加大趨勢,這樣的一種狀態,作為國家的管理者不可不察。

四、對策建議:把握大數據時代機遇,推動輿情監測和管理更加科學化的對策。大數據時代給政府管理帶來的是雙刃劍。一方面,數據流是越來越大,管理難度加大﹔但另一方面,相對於以往紙質文本的呈現形式和傳播形式,電子文本的傳播形式更容易通過高速計算機和搜索工具進行檢索和監控,這是一個重大的思路,也是避免對數字媒體產生恐慌的理論根據。數字技術推動政府的管理之手不斷地后退,真正地朝向“看不見的手”的管理模式進步,數字技術給中國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個物理性的機遇和條件。

為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機遇,提升輿情監測管理以及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建議如下:

(1)盡快完善數據管理立法,確保一些大型門戶網站和網絡數據公司合法使用后台數據,尤其注意不能因為單純的商業利益將這些后台數據出售給境外的分析機構,此則帶來的損失直接涉及到國家信息和文化的安全﹔

(2)從思想上確立走直接輿情和間接輿情相配合的道路。從理論角度來看,大數據時代的統計分析,通過后台數據監測、統計以及精准化的分析和定位,提供量化的科學數據,即所謂直接的輿情﹔如此,以往的間接輿情報告就相當於傳播學研究的焦點組訪談,又再一次通過專業人士的眼光對數據進行分析,更能有效地印証輿情質量。二者交相配合,將極大地提升輿情分析科學化水平和輿情報告的精准性、對策的針對性。

(3)整合以往的輿情監測統計分析單位,或者歸口依法管理,或者在宣傳部下設立大數據輿情監測管理部門,對口協商廣電、報紙等傳統媒體信息以及門戶網站、商業網絡和數據公司,開發數據洪流,呈現真實輿情。如果說大數據的特點是海量和非結構化,那也是不全面的。大數據帶來的挑戰還在於它的實時處理。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形勢面前,把握數據的時效性,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而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運用前沿的技術,則似可以有效把握大數據時代給中國提供的提升社會管理水平的歷史性機遇。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