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牟成文:馬克思依然佔據著世界思想舞台的制高點

2013年03月08日08:5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為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原蘇東國家的政治實踐中被証偽,以“馬克思”為標識的意識形態現象學便在蘇東劇變后出現頹勢,這一歷史事件再次激起國外一些人迫不及待地要去追悼“馬克思”或者“馬克思的幽靈”,並企圖通過這種“追悼”來終結“歷史”。國內也有人與此相呼應,並主張要將“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隻作為一個普通的學者或思想流派存放到西方思想史中。

  馬克思退出世界思想舞台了嗎

  為此,人們勢必要問,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在蘇東劇變后是否真的開始從世界思想舞台中“潰退”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自蘇東劇變以來,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退出世界思想舞台,而且仍然佔據著世界思想舞台的制高點。正如德裡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中所說的,一次次對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共謀,並沒有殺死它們,一次次對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追悼,並沒有送走它們的亡靈,相反它們的生命力卻更加頑強。因為,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正以自身所具有的理論特質和實踐旨趣影響著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社會和時代。

  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揭示了存在的真實或者真實的存在。其一,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存在的真實或者真實的社會存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絕不是黑格爾式的或者神秘主義式的輪回過程﹔資本主義社會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裂變出自我否定的力量並在自我否定中為更為先進的社會所代替。其二,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之存在的真實或者真實的人之存在。同傳統的所有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與生活資料的生產必然構成人之存在的物質前提,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與精神的生產必然構成人之存在的精神前提﹔人的解放不僅包括由勞動解放、社會解放、政治解放等構成的物質解放,而且還包括由思想解放、宗教解放和哲學解放等構成的精神解放﹔解放不僅表達一種確定的結果,而且表達一種確定的過程﹔解放不僅表達一種外在作用過程及其結果,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一種內在緊張過程及其結果。其三,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現實的真實或者真實的現實。馬克思所處的社會現實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資本主義社會是以資本對勞動的掠奪為基本特征和根本內容的社會。資本對勞動的掠奪必然以剩余價值作為中介、目的和主要內容,由此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出現諸多結構性對立,而對這些結構性對立的消解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所無能為力的。而要消解這些結構性對立,必然出現“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局面。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依然佔據著世界思想舞台的制高點,還在於其自始至終把“群眾原則”貫穿到自身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之中。馬克思以“群眾原則”作為根本原則區別了“消滅哲學”的兩種方式﹔以“群眾原則”作為根本原則確立了其自身理論發展的基本走向﹔以“群眾原則”作為根本原則闡釋了其自身的歷史觀、實踐觀和整體觀﹔一直深刻關切著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存在和命運,還親自參與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在實踐活動中自覺把理論同實踐進行有效對接。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絕不是脫離“群眾”的抽象理論,絕不是脫離“群眾”的狹隘實踐理論,絕不是脫離“群眾”的書齋理論,絕不是“什麼都行”的實用主義,而是通過“群眾的實踐”來改變“群眾的世界”從而實現“群眾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理論。因此,通過根本變革“群眾的世界”來實現人的解放就必然成為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訴求,也必然成為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旨趣。

  馬克思主義位於當代各種理論話語的中心

  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提供現存的答案和教條,它們隻提供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隻提供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世界觀。這是由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之基本要義和旨趣所決定的。這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歷史發展是一個具體的人的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第二,對於“新唯物主義”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第三,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時代特征和語境,不同的時代特征和語境必然致使對“特定答案”抱有永恆性的期待淪落為妄想,也很可能導致“特定時代的答案”成為其他時代的教條。因此,對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所具有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有機性的充分認識和科學把握,必然是要從充分認識和科學把握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之基本要義和旨趣開始。

  到目前為止,有哪一個思想家或者理論流派能像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那樣深刻揭示存在的真實或者真實的存在?能像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那樣深刻關切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存在和命運?能像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那樣科學地為人們提供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世界觀?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沒有的。

  蘇東劇變后,社會主義陣營的萎縮不是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在世界思想舞台上的“潰退”甚或“退場”的明証,而隻能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証偽,隻能是“被誤讀”的“馬克思主義”的証偽,隻能是“被歪曲”的“馬克思主義”的証偽,隻能是“偏離了正軌”的“馬克思主義”的証偽。由此,蘇東劇變恰恰証實了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是不可成為教條主義的、不可被歪曲的、不可被誤讀的、不能偏離正軌的。

  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理論特質和實踐旨趣決定了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在今天必然是各種理論話語的中心,無論是以肯定姿態出現,還是以否定面目出現。隻要隨手翻翻:福柯的權力理論、利奧塔的力比多經濟學、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分析、拉克勞和墨菲的反政治霸權戰略、賽義德的文化帝國主義批判、詹姆遜的文化政治詩學、沙夫的資本社會分析、德裡達的馬克思幽靈、哈貝馬斯的社會交往理論、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依然作為話語中心或者中心話語存活在人們的視野和腦海裡。用德裡達的話來表述也許更為恰當和形象:今天,我們都是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的幽靈,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無情驅除或者熱情擁抱,都是對這位幽靈般的“父親”的一種幽靈般的糾纏,“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回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

  在此,不由讓我想起這樣一件頗耐人尋味的事情:上世紀行將結束時,在英國BBC推舉“千年思想家”的調查中馬克思名列榜首。這或許就是對馬克思或者馬克思主義依然佔據著世界思想舞台制高點的一種獨到印証。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