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形態,使之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語境中拓展深化,日益成為中國學界的文化自覺。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文化思路具有學術深度和現實力度,這種思路為政治哲學的現實闡釋提供必要的文化語境,這種文化語境呈現出中國日常生活的歷史事實。應當看到,離開中國的文化土壤,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現實意義無從談起﹔忽視中國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展開隻能是一廂情願。深入解讀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形態及其文化語境,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歷程中尋找思想的力量,在政治哲學的學術闡釋中提升中國形象的文化內涵,於公平正義的現實訴求中深化中國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題,促進中國文化發展與繁榮,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者的文化使命。
[關 鍵 詞] 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文化語境﹔中國文化認同
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多學科關注的熱點論域,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社會功能得到學界高度重視。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形態,使之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語境中拓展深化,日益成為中國學界的文化自覺。這種自覺重審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文化坐標,汲取西方政治哲學史的文化經典,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中國化的文化理路,展現出具有中國風格和時代氣象的文化語境。這種語境不僅力圖呈現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狀況,而且試圖彰顯具有不同文化特質的政治價值觀。對此作政治哲學解析,從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高度與現實力度上系統闡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問題域,突顯其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進而促進中國文化認同,可以為當代中國改革創新提供與時俱進的哲學與文化思路。
一、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文化自覺
“中國崛起”(rise of China)已經成為國際學界關注的政治話語,從政治哲學層面審視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著述不勝枚舉。通過將中國道路的特質歸納為“中國模式”,很多國外學者解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歷史經驗與社會問題,或認為崛起中的中國將指引發展中國家選擇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或認為解析紛繁復雜的中國問題是研究中國道路的理論前提。很多闡釋不乏啟發,但也存在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誤讀,比如認為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觀,甚至將中國傳統文化理解為“中國模式”的意識形態表達,“五四”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傳統與中國現代化的文化選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深知,中國道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為此在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視野中開啟中國政治哲學的當代理路,考量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語境與實踐邏輯,糾偏各種言不及義或語焉不詳之論甚為必要。
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的贊賞主要是從全球經濟低迷時代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的角度立意的,謀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中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顯示出獨特的現代生成圖景。“中國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在有一個強大重心的世界上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選擇。這些國家不僅在設法弄清如何發展自己的國家,而且還想知道如何與國際秩序接軌,同時使他們真正實現獨立。”這個因提出“北京共識”而著名的意見表明,中國有識之士對中國國情的強調高瞻遠矚且具有長遠意義,但是對“中國模式”的范式強化引人深思。現實表明,盡管中國道路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盡管中國社會以多姿多彩的文化樣態講述著激動人心的“中國故事”,但是當代中國文化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境遇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當代中國文化傳播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中國學界強調總結中國道路的歷史經驗:中國道路具有理論和制度的雙重支撐,既不封閉僵化,也不改旗易幟,是現代中國人在實踐中摸索的社會發展道路,它尚在發展的途中,體現自然的歷史過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應當看到,回顧政治哲學在現代中國發展的百年歷程,提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仍然葆有活力的合理經驗與具有長遠啟示意義的價值主題,理解對現代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主旨與實踐向度,分辨西方政治哲學可資借鑒的思路與方法,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謀求系統建構與綜合創新,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自覺意識。秉持這種自覺意識,走向中國社會歷史的深處,深入分析紛繁復雜的中國文化問題的成因,以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文化自覺闡釋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為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實現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與繁榮,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思想支撐,應成為當代中國學者闡釋相關問題應有的文化自信。為此,建構具有民族特色和大眾風格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形態,使之具有現代性與國際性,在文化語境中領悟其現實意義十分必要。
當我們以開放的視野縱橫觀攬中國政治哲學的思想譜系與當代格局,可以看到以儒家政治哲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特征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以及圍繞“正義論”展開學術爭鳴的西方政治哲學等學術思想資源。“五四”以來,學界對這些學術思想資源的梳理、解讀、闡釋與批判反映了中國政治哲學發展的現代歷程,也積澱了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建構的思想儲備。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化既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啟蒙,也遭遇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強烈沖擊。兼容並包且看重實際的中國文化實現了現代轉型,因汲取科學啟蒙的思想營養而綻放具有進步色彩的東方光澤,形成了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生成的文化語境。如果說“政治,……是在文化的地面上畫的一幅圖畫”,那麼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應成為體現文化內涵的思想力作,它著眼宏觀、關注微觀,解構妨礙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建構系統有效的理論機制,在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訴求中體現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
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自覺意識具有雙重指向,一是對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政治哲學關注,二是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學科特征、現實功能與價值訴求的理論規定。前者主要表現為對世界體系與中國問題的理論解析,探究國外學者贊賞“中國模式”的立意,思索進入攻堅階段的中國漸進式改革的走勢,提出人們有尊嚴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合理路徑﹔后者強調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學術規定,比較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特質及其在中國的現實境遇,梳理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主導線索。
以這種自覺意識建構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具有開闊的理論視野,具有解決問題的實踐氣魄,具有觀察中國社會百年變遷的歷史感和把握世界風雲變幻中的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感。對中國問題的政治哲學解讀,既考量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語境,又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復雜社會現實。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建構,既衡量中國政治思想的文化特征,又辨析國外學者對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闡釋。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意義的彰顯,既把握政治哲學思潮涌現與社會問題爭鳴之間的內在關聯,又突出政治哲學在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學術建構是對以往研究成就與相關資源的文化整合與價值重塑,是審視中國道路、解析中國問題、歸納中國經驗的重要學術思路。
為此,應運用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文化語法,剝離對中國問題“過度解讀”造成的迷霧,提煉中國政治哲學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完整呈現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圖景,正本清源,解析成就斐然的“中國奇跡”與紛繁復雜的中國問題產生的文化語境,提升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與中國文化形象。這種學術努力力圖梳理百年來深刻影響中國道路的政治觀念,嘗試構建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形態,明確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進而把握以當代中國政治哲學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思路,使之在文化傳播中體現與時俱進的思想的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其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不言自明。
二、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三重文化理路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澱,從中國文化形態角度理解中國政治經濟現象及其變遷的研究蔚為大觀,因為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心理狀態。“中國一直被視為是一個文化國家(cultural state),以文化作為國家凝聚結合的基礎。……替社會和歷史的發展提示方向。”可以說,中國社會的發展必經中國文化的創新。西學東漸促進了現代思想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使中國文化在百余年來的社會發展歷程中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也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今日的中國文化是承載歷史、涵蓋現實且兼容並包的獨特文化樣態,這種樣態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現實的反映,是對當今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反映,也是對全球化時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反映。回顧文化思潮的涌現與爭鳴,我們需要對當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狀況作政治哲學考量,對當今中國人的文化素質作政治哲學審視,這樣才能在思考“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的過程中具有文化自省,才能在進一步發展的途中達成文化自覺。
之所以探究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發展的文化理路,是因為中國政治哲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國政治哲學的現實意義無從談起﹔忽視中國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展開隻能是一廂情願。這個問題在過去的中國是如此,在今日的中國同樣如此。“當前政治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實際生活和存在方式,寬泛一點說,就是如何在政治的高度上看待文化的問題。”概言之,提出具有中國風格的政治觀念,以澄清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問題域為中心,綜合解讀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的關鍵表述,深入解析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問題,不能缺乏對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狀況的把握,不能缺乏對當代中國人的文化素質的了解,而闡釋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論可能性與現實必要性,明晰其基本框架與主導線索,必須具有貫穿歷史與現實、融通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思路。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重理路。
其一,對中國政治哲學發展的文化回顧。縱觀五千年中國政治文明史,修齊治平的道德情懷、正德厚生的執政原則、尚中貴和的天下觀念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得到生動展現。但是,過於看重血緣或交往關系的熟人意識、缺乏民主思維的愚忠、教條化守持倫理綱常的封建觀念、因自給自足而閉關鎖國的外交心態阻礙了中國政治發展的腳步。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思想家逐漸譯介外來思想文化,西方政治思想強烈觸動了中國人的文化觀念,直至“十月革命”對中國產生深刻影響,中國政治思想史開始浮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蒙圖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化的生成,這種文化經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不斷與外來文化交融而推陳出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反映中國政治經濟狀況,對中國人的哲學觀念的影響是直接的。隻有深入解讀百年來中國政治哲學發展的文化軌跡,反思其中的價值得失,以時代精神重塑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核心理念,才能確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提高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文化影響力。
其二,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文化透視。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凝聚著中國人的智慧、夙願和心血,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也需要中國人在實踐探索中進一步破解。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有識之士始終意識到政治哲學與中國國情結合的必要性,始終在破解中國問題的途中超越自我,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判斷力。我們深知,“世界上的問題不可能都用一個模式解決。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中國自己的模式”實則處理中國問題的獨特文化思路,其中有些思路在西方思想家看來可能是很成問題的,但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卻往往是有效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文化土壤與西方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可忽視的差異。因而,借鑒西方先進的發展理念,不能將其直接植入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當代中國社會,否則可能只是一種理論設想。隻有基於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現實的深入考察,正確面對貧富差距的淵藪,合理解析當代中國社會的公共權力與社會資本的樣態,進一步確認政府的權力邊界、市場的發展空間與當代中國社會層級結構,推進收入分配等問題的改觀,才能以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審視中國問題的歷史境遇與現實樣態,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合理思路。
其三,對政治哲學研究對象的文化解讀。隨著“華盛頓共識”日漸式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因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科學發展而引人關注,其中浸潤的文化價值是重要的實踐樣本。置身於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發展格局之中,中國以特有的社會發展理念把握戰略機遇期,確認自身的文化方位,找到適合自身文化特質的發展道路。可以說,中國道路的政治哲學以開放的文化視野展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哲學觀照,在不同文明的哲學對話中反觀時代。這種政治哲學融匯古今中外政治哲學的思想精華,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步,反映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實際需要。它以政治觀念與時俱進的方式體現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不以單向度的思路將復雜的全球問題整體化約,其文化密碼在母語中更為清晰,體現了當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境界與文化氣象,在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與學術話語權的過程中展示中國道路的文化價值,體現了對世界文化發展與世界歷史進步應有的責任意識。
概言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視域廣闊、取向高遠,其文化理路具有學術深度和現實力度。這種文化理路並非以文化研究置換政治哲學的學理路徑,而是為政治哲學的現實闡釋提供必要的文化語境,這種文化語境呈現出中國日常生活的哲學真實。這種文化理路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建設性,與時代同行,在反思中前進。這種文化理路關注中國的命運,以時代精神反思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走勢,以主流文化價值引導市場經濟進一步走向完善,彰顯了深遠的問題意識及其解決問題的理論底蘊。這種文化理路面對當今世界的復雜圖景,開啟對當代世界發展趨勢的政治哲學審視,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發展與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深化的雙重需要,對促進當代中國主流價值傳播與中國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三、當代中國政治哲學與中國文化認同
建構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需要以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為思想前提,也就是要確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我,以民族自我的主體意識為政治哲學的理論出發點。可以說,中國文化認同具有扎實的歷史根基,華夏子孫以“軒轅黃帝”為文明初祖,共享春節、端午、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以漢語為主體的母語表達與時俱進的文化觀念,諸如此類的文化行為與文化觀念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歸屬感。現代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經歷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也見証了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中國人是以一種矛盾沖突的心態經歷著自己的文化自覺的,而這種內涵復雜、充滿張力的文化自覺使人的問題成為所有問題環繞的核心”。中國人在文化更新的過程中審視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價值主題,中國文化認同因而包含著對處於現代性進程中的中國文化發展主題的深入理解。
把握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主題,需要理解歐美文化等現代文化的發生發展史,思索現代文化的特質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與此同時,也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五四”時期,中國學人為此篳路藍縷,十月革命的炮火使中國有識之士接受作為嶄新文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在用中國語言表述其思想精要的過程中使之獲得了中國形式。“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確認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嶄新形態,在百余年的文化實踐中形成了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獨特經驗,進而成為了中國人的文化習慣。
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歷程,不是在缺乏實踐關照的理論視野中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邏輯,而是“按照實踐的發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層面重新解讀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路標,並深入理解這些路標的政治哲學內涵。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經驗都力圖反映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狀況,盡力體現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建設的現實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有識之士的歷史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以更加開放的視野面對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思想結晶,以歷史的眼界和實踐的氣魄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實踐邏輯,積澱了現代文化發展的中國經驗,體現了富有歷史感的思想意識和富有現實感的責任擔當。
當我們從政治哲學層面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百年歷程,就會發現,重視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訴求。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生成來自於對全球化時代社會發展走勢的理論解析,同時彰顯基於可能與其它文化達成共識的中國文化價值,是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也是對中國問題的反映。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倡導作為平等的正義,訴求教育、居住、醫療等領域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致力於提出調節社會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與人民幸福的合理思路,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為此,闡述具有政治正當性的哲學主張,辯証把握自由與平等的內在關聯,使公平正義在中國語境中具有更多的現實可能性,以開放、和諧的思想的力量改變世界,是推動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綜合創新的基本路徑。
當代中國政治哲學體現了以開放的眼界理解中國文化自我的思想自覺,反映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與現代境遇,既不完全回歸傳統,也不摒棄中華文化的歷史記憶﹔既不全盤西化,也不拒斥全球化與現代性,而旨在把握“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化形態,對現代中國文化表達歷史的敬意,同時以中國人的主體意識承載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應當看到,“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就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可以說,從思想文化層面確認“中國奇跡”的成因是不容忽視的學術問題。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強度反映著中國社會發展的底氣,以作為政治哲學高端形態的政治價值觀促進當代中國主流文化價值的傳播,實現中國文化認同,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應有之義。
中國文化認同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境遇,維護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並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面對西學東漸的文化影響,在重審中國傳統文化弊端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改造以往文化的弊端提供了科學視界,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融入中國的文化血液,為人民服務、堅持集體主義、發揚主人翁精神等一系列觀念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與國家和民族一起站起來的中國人走出了被稱為“東亞病夫”等恥辱的文化記憶,以共和國建設者的激情建設最新最美的文化天地,社會主義文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兒女確認國家尊嚴與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家園。
當代中國的價值觀是中國社會最本質的精神要素,是當代中國文化的要義所在,它體現了當代中國人共同的社會理想,是凝聚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價值考量,往往以主體的需要、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的需要為評價尺度,民族自由、國家自強、思想解放、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人民幸福等價值理念因而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訴求。當代中國的價值觀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總布局的邏輯展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們深知,作為在文化比較場域中形成的文化自我意識,具有世界歷史性的中國文化認同以共同的社會理想為基礎,體現政治哲學的社會共識,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實現中國文化認同,彰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問題意識,需要以高質量的學術思想水准闡釋當代世界政治發展的態勢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
綜上所述,建構與時俱進的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形態,提出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經驗與中國問題應有的理論觀點和價值立場,彰顯中國氣派、時代精神與大眾風格,為理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提供文化語境與哲學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這種理論建構是當代中國學界的文化自覺,這種理論發展的文化思路面向未來敞開,對塑造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學術努力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歷程中尋找思想的力量,在政治哲學的學術闡釋中提升中國文化形象,於公平正義的現實訴求中深化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題。以之確認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理念,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實現中國文化認同,是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者的理論使命。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研究”(12&ZD001)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學術月刊》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