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劉興雲: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的思路

2013年02月27日08:33來源:光明日報

  城鎮化既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過程和遠大戰略,也是我國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鎮化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暴露出了戶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產業結構布局分散化、公共服務供給二元化、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日趨嚴重化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加強高瞻遠矚、統籌兼顧的頂層設計,亦即將城鎮化視為一項系統工程,著眼於整體性、協調性,進行統籌思考和長遠規劃。其具體進路為:

  其一,新型城鎮化的價值目標是以人為本、公正和諧。人既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也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反思傳統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不難發現它們都犯了同一個病症,即忽視人的主體性和人的存在。與之迥然不同的是,新型城鎮化之“新”就在於強調人本、公正、持續與和諧,並在推進過程中力求實現三大轉變:一是從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看,從“物本”轉向“人本”。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而不是“物”,經濟發展必須服從於人的發展。經濟理性驅使下的傳統發展模式,把“人”這個主體驅逐出了發展的中心之后,使得城鎮化發展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回歸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的“人本”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內在價值的邏輯使然。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從“征服”轉向“和諧”。隻有和諧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追求規模、經濟、速度,不顧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對自然一味征服與攫取,最終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反過來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應以“和諧”為導向,對之進行改進。三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看,從“效率”轉向“公平”。新型城鎮化不能再一味追求速度,而要強調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公平優先原則,充分尊重居民的需求和發展權,實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化解社會不公。

  其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任務是有序實現人的城鎮化。當前對新型城鎮化進行頂層設計,必須始終牢牢抓住“人的城鎮化”這項中心任務。據統計,2012年末我國城鎮人口71182萬人,比2011年末增加2103萬人﹔鄉村人口64222萬人,減少1434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到52.57%。但總的來看,我國城鎮化水平仍然偏低,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現代化推進的制約因素。因此,可以說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對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人的城鎮化不僅是要提高人口構成中城鎮人口所佔比例,更是要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亦即城鄉在社會經濟結構上的高度融合與協調發展﹔二是,人的城鎮化更注重質的提高,亦即要讓城鄉居民過上更加健康優裕的生活﹔三是,人的城鎮化更是一種心理認同和融入的過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原有的鄉村“差序格局”被打破,聚集的新移居城鎮居民一時無法適應城市生活:在心理上難以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不到歸宿。這就需要發揮社區的功能,在不斷豐富新移居城鎮居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過程中,重構社區文化和新移居城鎮居民的“熟人圈”,使其逐步加入城鎮社會,進入城鎮主流,融入城鎮生活。

  其三,新型城鎮化的方針原則是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方針原則是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的方向制導。新型城鎮化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一是必須走“集約”發展道路。集約才能高效。新型城鎮化道路應推動城鎮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布局集中、城鎮密集、用地節約的城鎮化之路。二是必須走“智能”發展道路。新型城鎮化就是將通信、計算機網絡等各方面的先進技術相互融合、集成為最優化的整體,使其成為具有信息管理科學、服務優質高效、使用靈活方便和環境安全舒適等優勢,並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的智能化城鎮。三是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新型城鎮化道路要讓綠色農業、綠色經濟、綠色科技、綠色規劃、綠色教育、綠色市場等蓬勃興起,讓綠色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和城鎮化的驅動力。四是必須走“低碳”發展道路。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典型特征的新型發展模式,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推進的必經之路。隻有低碳規劃先行,高揚低碳發展理念,發展低碳產業,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才能保証我國新型城鎮化高起點駛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其四,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路徑要因地制宜。推進模式是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的基本范式。有學者將舊的城鎮化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式:以市場經濟為背景的開放及要素自由流動模式﹔以計劃經濟為背景的封閉及要素行政配置模式﹔市場化進程中無序拓展模式。模式一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模式,模式二是前蘇聯、東歐以及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城鎮化模式,模式三是改革開放后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城鎮化模式。我們不能機械照搬第一種模式,因為以西歐為代表的政府調控下的市場主導型模式,城市擴張與土地、住房、交通、環境之間的沖突無法調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又導致過度郊區化。實踐也証明,模式二和模式三的共同點是忽視了人的發展權,在我國實踐都不算成功。顯然,創新是城鎮化的唯一出路。隻有立足我國國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人的發展權為中心,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生態容量和歷史文化,實施開放、有序、可持續、多向度的科學發展,合理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才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理想路徑。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研究”課題組成員、湖南商學院博士)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