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管理創新推動學術理論創新

聞錚2013年02月07日08:2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為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前進方向。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需要專家學者堅守學術傳統、堅定學術信心、堅持學術操守,不斷進行創造性研究,推出優秀學術成果,也需要國家社科基金和各級社科規劃管理部門創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著力進行示范引導和推動促進。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幾位專家學者和基層一線的社科管理工作者,請他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國家社科基金助力學術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黨的十八大報告多次提到“理論創新”,在您看來,學術理論創新應當注意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社科基金發揮了怎樣的獨特作用?

  陳先達:我是從事哲學研究的,以我自己的體會,老實說,哲學要在學術理論上實現創新是不容易的。對於年輕的研究者來說,我覺得應當在傳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才能談哲學學術理論上的創新。毋庸置疑,哲學社會科學尤為重視學術理論創新,但沒有積累,沒有傳承,是無法創新的。當然,反過來說,隻有不斷創新,哲學社會科學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遵循這樣的理念,我在曾經參與過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工作中,面對那些創新特色不夠突出的課題,始終嚴格遵循評審要求,對課題中創新性這一部分提出有針對性的修改意見,並鼓勵和督促課題負責人完善這一部分,力求實現課題項目都能有所創新,從而達到國家社科基金的標准。我始終認為,從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研究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始終明確牢記自己所肩負的傳承文化、創新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現實與歷史使命,應當始終堅持“在積累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的研究方向,始終堅持以問題意識為研究導向,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對我國國情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與認識,通過自己審慎的思考來認清當今世界形勢並結合我國國情提出自己的問題,產出對實踐有指導意義、對決策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王雨辰:作為一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承擔者,從學術理論創新的角度來講,我充分體會到了國家社科基金的獨特推動作用。對我而言,從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在“創新”。

  以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為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可以說為我們從事生態文明研究的學者指明了方向。這些年,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我們不僅了解了當代生態文明理論的主要流派和基礎理論問題,而且國內學界也逐漸形成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建構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思路,這對我們突破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西方話語霸權和西方中心論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同時,也為我們從生態環境角度反思我國現代化建設既有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提供了理論武器和理論指導。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為我們這些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和智力支持,我們非常感謝國家對於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大力支持,定會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研究之中,認真做好每一個課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社科規劃管理要為學術理論創新創造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理論創新,離不開社科規劃管理工作創新,請您對如何創新社科規劃管理工作理念和方式,進一步推進學術理論創新談談看法。

  劉瓊蓮:對於社科理論研究者來講,創新就是要在研究中時刻保持以創新的態度、手段、理念來從事自己的研究工作,以此推動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在內的社科研究各個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國家社科規劃管理工作通過創新驅動,在這方面無疑先行了一步:國家社科基金在培養學術人才和配置學術資源方面,面向整個社科理論界,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最大可能地實現了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與權利公平,尤其為年輕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各種便利,支持並鼓勵他們的科研創新工作。

  當然,學術理論創新永無止境﹔相應地,服務於學術理論創新的社科規劃管理工作創新也永無止境。為更好地產出學術理論創新成果,我們應當以永不停滯、永不滿足的態度來進一步推進社科規劃管理工作創新,尤其要充分發揮國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導作用,不斷改進相關管理措施、制度和辦法,如調整和充實評審專家庫、完善通訊評審制度、提高基金管理科學化水平、加強優秀成果的推介與轉化等。隻有通過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創新,才能為學術理論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從而更好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畢秀梅:我從事社科規劃管理工作已有多年,在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有著極大的不同。從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角度講,一方面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進行探索性勞動﹔另一方面也需要社科規劃管理工作者圍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創造出一整套適合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項目管理體制。在這方面,我認為有幾項重點工作:第一,應著力探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應用機制。為此,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的建設,實現成果與需求者之間的對接,注重理論在實現轉化中的成本績效問題,科學、合理地進行“產學研”結合。第二,努力搭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人才培養平台。一是社科規劃管理部門應建立人才檔案,通過對其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成果轉化情況的掌握,為有潛質有成長力的專家學者提供更多服務﹔二是借助開題、論証、研討等活動,組織有創新能力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人才成長。第三,要將科學的管理理念植入到學術資源優化配置的全過程。社科規劃管理工作者要不斷協調不同單位或不同學術團隊的關系,圍繞項目研究進行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學術研究合力,實現學術研究的整體性創新﹔在優化學術資源配置上,進一步加強宏觀指導和調控,統籌傳統學科發展與新興學科發展,統籌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統籌國家層面研究與地方層面研究,增強哲學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能力。

  楊毅:作為一名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社科規劃管理工作者,通過這些年的工作實踐,我切身感受到中央對於地方高校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學術理論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譬如,國家社科基金專門設立了面向西部地區的西部項目,使得一大批少數民族學者脫穎而出,在鞏固並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學科優勢和區域特色的同時,也使一大批富有創新價值的科研成果借助於國家社科基金的影響力被更多人所熟知,極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區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整體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表述,為民族地區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樹立了更高標杆,也對社科規劃管理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需要國家社科基金這種國家級科研基金的支持,也需要具有各地特色學科科研項目的輔助。為實現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目標,就國家社科規劃管理工作來說,應當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深化立項重點,探尋專業而又靈活的申報制度,在加強專業化、特色化項目立項的同時,全力支持跨學科、跨單位、跨領域、跨地域的“項目群”研究,以此促進創新思想的產生,進一步提升我國學術科研的實力和水平。

  訪談嘉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陳先達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承擔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王雨辰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承擔者、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副教授 劉瓊蓮

  吉林省社科規劃辦副主任 畢秀梅

  雲南大學社科處處長 楊毅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