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由中南大學科研部人文社科處副處長羅英姿主持的國家一般課題“孤獨症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特點及認知行為干預研究”(批准號:BBA110019)開題報告會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理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姚樹橋、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蘇林雁、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黃春香作為評議專家與會。參加開題報告會的人員還有課題組全體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理研究所部分研究生,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理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員,湖南師范大學等本地高校部分對課題感興趣的部分師生。
該課題研究對象有兩個小組,一是孤獨症組:預計60例,年齡4-6歲。診斷符合DSM-Ⅳ的診斷標准。同時採用行為觀察表和家長結構化訪談、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進行評估。二是正常對照組:採樣60人,性別與孤獨症組匹配。採用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中的圖片詞匯測驗測量被試的言語智商,以此來平衡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言語能力。同時將20名孤獨症兒童隨機分為2組,分別接受情緒理解訓練和信念理解訓練。該課題通過全面系統評估孤獨症患兒心理理論的信念理解、願望理解、情緒理解能力,探討針對孤獨症患兒心理理論能力干預的可能性及效果。
在聽取了主題報告后,評議專家組分別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蘇林雁教授認為採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孤獨症兒童的心理理論進行研究和干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本研究的實驗程序很清楚,可操作性強,研究設計本身沒有問題,應該是可行的。但是,考慮到孤獨症兒童大多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差,智商偏低,因此提出以下建議或需注意之處:
1. 孤獨症兒童的年齡不一定限於4-6歲,可適當選擇年齡稍大的患兒,年齡上限建議擴展至7、8歲。
2. 孤獨症組取樣40例就夠了,不必要取60例。本研究屬於實驗或准實驗研究,40例孤獨症的樣本量已足夠。
3. 心理理論能力缺陷是孤獨譜系障礙兒童的共同特征,典型孤獨症兒童由於受智力和言語能力的影響,實驗及干預時可能存在較大的溝通困難。而實際上針對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干預訓練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所以,建議以孤獨譜系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取樣可包括阿斯伯格症和高功能孤獨症患兒,但嚴格排除不典型孤獨症。
黃春香教授認為以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孤獨症兒童普遍存在交往能力差和交往動機缺乏的問題,研究過程中涉及較多言語理解和言語表達相關的任務。所以,應考慮以多種形式,如圖片、動作、實物道具、語言等與患兒進行交流和溝通﹔另外,隨著有關孤獨症的知識日益普及,父母們對這一疾病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所以來精神衛生門診就診的孤獨症患兒年齡越來越小,4-6歲的患兒來門診首診的已很少見。建議重點考慮去有關培訓矯正機構挑選被試。
姚樹橋教授認為採取心理學方法對孤獨症兒童的心理理論進行干預訓練,是本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為保証干預進展順利並客觀評價干預效果,建議干預過程中增加一些互動環節,如游戲、角色扮演等﹔同時設立一個等待干預組作為對照。干預組取得初步效果后可向本地有關培訓機構推廣。
根據評議專家意見,課題組針對該課題申請書擬作如下調整:一是研究對象由申請書中的“孤獨症兒童”改為“孤獨譜系障礙兒童”,取樣可包括典型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以及阿斯伯格症。二是將研究對象孤獨症兒童的年齡上限擴展至7-8歲。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