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國家一般課題“高校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批准號:BIA110064)開題會在南京舉行。張樂天教授、程晉寬教授、馮建軍教授作為評議專家參加了本次開題會。出席本次開題會的還有王建華、胡建華、陳何芳等與該項目相關的人員。
首先,該課題借鑒學科制度的相關概念豐富學科建設的理論內涵。其次,利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剖析我國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模式的來龍去脈。再次,借用社會學中“差序格局”的概念反思我國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模式主導下的學科生態。最后,借鑒科學社會學及知識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以世界一流大學學科發展為標竿,建構學科建設的一般性理論。該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學科建設研究從實踐描述到理論建構,學科建設實踐從作為高校工作的一個環節到覆蓋高校工作的整個系統的根本性轉變。
開題過程中,課題主持人著重闡述了課題研究思路和創新之處。
在研究思路上,他認為“高校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不是“高校學科建設理論研究”。構建高校學科建設理論只是本研究的目標之一。該研究從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實踐出發首先對於學科制度化理論進行闡述,以此作為該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學科制度化理論作為抓手進而對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制度進行分析。分析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制度的目標是為了下一步解釋我國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差序格局。在前三部分內容的基礎上,該研究最后提出學科建設的一般性理論。作為研究的結論,這些一般性理論同時也是對前三部分內容所涉及問題的回答。
在創新方面,提出從方法論、內容及視角上開展。(1)方法論的創新。堅持一切從實踐出發的方法論原則,明確提出學科建設是一個中國特色的概念,並從中國高校學科建設的實踐出發提煉學科建設的相關理論。(2)內容上的創新。將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引入到對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研究當中。嘗試解釋我國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差序格局。(3)視角上的創新。借鑒學科制度化的相關理論,通過對學科建設與學科建制、學科制度之前關系的闡述,豐富了學科建設的理論內涵,增強了學科建設理論的解釋力。
針對該課題的研究思路,專家認為頗有新意。學科建設是我國大學裡事關學術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化活動。如何在借鑒國外高校學科制度化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並從中國高等教育實踐出發,探討並發展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理論,對於我國大學的學科建設至關重要。專家建議,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必須要有前瞻性。當今的時代是一個轉型的時代,大學也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在一個即將來臨的知識社會裡,大學裡的學科和知識生產面臨重新定義的挑戰。在學科與知識轉型的雙重壓力下,學科建設實踐迫切需要理論引領。根據專家建議,課題組在研究提綱裡增加了知識社會以及知識轉型的相關內容。
針對該課題的創新之處,專家也給予了充分肯定。無論方法、視角還是內容上,該課題關於高校學科建設的理論研究在某種意義上都有填補空白的作用。專家建議,課題最終能不能創新關鍵還不在於課題怎樣設計、研究思路如何科學以及論証報告如何充分,最關鍵還在於怎麼做,即必須要高度重視課題研究的過程,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團隊作用,避免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自為戰。課題組根據專家建議,專門制定了課題組科研活動計劃,爭取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加強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間的互動。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