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國家一般課題《“逆城市化”現象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補償教育機制研究——以冀、湘、皖三省為例》(批准號:BIA110074)課題組組織專家在石家庄學院召開了課題開題會議,會議由高振環教授主持,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魯忠義教授、石家庄機械化步兵學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王京生教授、石家庄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曲連坤教授3位專家出席了課題開題會議,11位課題組成員參加了課題開題會議。
該課題主要採用實証研究方法,擬首先在河北、湖南、安徽三省根據大學生農民工所從事行業、年齡、性別、居住分布、文化程度等各個因素,設計相關項目問卷,確定調查樣本並開展實証研究﹔其次,本次問卷調查將圍繞大學生農民工新群體的社會生活狀況的有關范疇,對其生活狀態、收入就業、職業提升、文化娛樂、社會交往、社會適應、社會支持度、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等方面開展﹔再次,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輔之以訪談法、個案分析等,分析大學生農民工身上集中反映出的問題,以探索現當代大學教育制度適合市場需要的培養機制,提出改善其所處困境的對策和方法,建議政府如何盡快建立新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以通過均等的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體系,打破資源分配的不均衡的對策和方法,合理利用人才。
魯忠義教授認為本課題選題准確,立意清晰。從目前的很多報道和現象來看,大學畢業生在職場的生存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如農民工,這就非常有必要對這一群體做一科學、嚴謹的調查研究,為大學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結構提供參考。文獻准備充分,有前期調查的基礎,確保了本課題能夠深入開展。本課題開題報告論証充分,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組織和分工合理明確,研究隊伍學緣結構、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便於課題研究的質量和進度。課題承辦單位對課題研究給予了充分的支持並配套相應的研究經費,能夠確保本課題深入開展。
魯忠義教授建議將課題內容和研究方案進一步深入和分解,分階段逐步呈現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最終研究成果。建議首先在河北省范圍內按照課題安排完成研究方案的設計、實施和調研前期工作,並根據調研的相關情況及時修正問卷問題和研究設計,然后進行湖南和安徽的調研,以確保課題研究的質量。建議課題研究要提高調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立足為社會服務,同時拓寬國際視野,增加國際范圍內的比較研究和個案研究。
王京生教授認為本課題選題准確、設計合理,能夠敏銳觀察到目前大學生的生源狀況和就業現狀,將學術理論研究和社會應用研究相結合,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高校發展提供實踐依據,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由於課題涉及到三個省份,共取研究樣本6000份,樣本量較大,各省負責人要切實做好骨干調研員的培訓工作。建議在取樣時做好深入訪談工作,以能准確反映當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和生活狀況,並在調研中適當關注大學畢業生的創業體驗。
曲連坤研究員提出以下建議:首先,課題緊密結合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思想意識問題,更多的是大學的教育制度失誤和國家經濟結構發展不合理造成的,所以要切實了解我國該領域研究現狀,為進一步規劃本研究的目標服務。其次,既然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生源為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建議在調研過程中不但要關注工作在城市的大學畢業生,也要密切關注回鄉創業的大學生人群,如“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等的工作生活狀況,我們的調查研究要為政府和社會服務。
鑒於評議專家的建議和該課題研究探索大學生就業多元化的成功例証的要求,該課題組擬首先在河北省增加“大學生村官”以及“特崗教師”生活工作狀況的相關研究。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