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6日上午國家一般課題“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的社會分層案例研究”(批准號:BIA110061)課題組在其直屬科研管理部門(廈門大學社科處)副處長陳武元教授的提議和組織下,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會議室進行了開題。參與此次開題活動的組外專家有:龍岩學院院長李澤彧教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史秋衡教授,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別敦榮教授,以及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林金輝教授。與會的課題組主要成員有:杜海林、鄭暉閣、劉瑩、宮毅敏、洪文建、楊珍、葉愛珍。與會的其他成員有:任艷青、陳佔芳、廖莉萍等人。
課題負責人武毅英教授,向與會的評議專家、課題組成員和其他參與者簡要匯報了課題申請、立項、分工以及經費分配的基本情況,然后由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分別匯報各子課題擬將開展的工作,包括研究思路、內容、重點、難點、創新點、預期成果以及調研的方法和手段等。
該課題採取思辨研究與經驗研究相統一,歷史方法與比較方法相協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等方法,對六個部分內容展開了研究。首先,在前兩個部分,該課題對研究相關的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並對國內外關於社會分層、社會流動與教育和就業關系的相關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梳理。其次,採用實証研究和比較分析法探尋不同類型、層次、科類院校畢業生行業與區域流動的社會分層現狀與問題,深入分析多學科視野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與社會分層的機理及原因。再次,總結和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形成社會分層的深度影響及趨勢分析。最后,提出結論與對策。
評議專家對課題匯報內容進行審議、質詢並對其實施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建議。
1.課題選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社會流動是研究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的量變過程,社會分層是描述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的質變過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動作為社會流動的特殊形態之一,在社會轉型加快、經濟波動明顯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對社會階層內部結構的分化具有顯著的作用與影響。該研究以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和區域流動為切入點,選擇若干案例,從多學科視角分門別類地考察畢業生的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向上或向下流動)對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的影響和差異,以及畢業生就業流動與社會分層之間的內在關系與機理,選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課題設計新穎,思路清晰,論証充分,有明顯的創新性與前瞻性。該課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與社會分層結合起來研究探究其內在的關系並透過其表象進一步探究高等教育社會分層的功能與機理,其設計相當新穎,思路也很清晰,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前瞻性。此外,課題擬分層、分類、分專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與社會分層的關系、影響、差異進行實証研究,這一方面可以避免純理論研究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實地調研和資金節約,顯示了該研究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研究基礎扎實,組織有條不紊,經費分配適當,人員結構合理,實施方案可行。該課題是一項承上啟下的研究,是繼前一個相關課題《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對人力資源配的作用與影響》的后續研究,因此研究基礎扎實,資料積累豐富。此外,課題組長長期從事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有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和很強的課題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曾多次主持過省部級以上課題,已發表和出版了多篇、部有關大學生就業方面的論著﹔其他課題組成員也都年富力強,其學歷、職稱、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完全能夠勝任該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4.專家組建議:(1)案例研究的范圍可以再縮小一些,以便突出重點,因此選擇的樣本和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要從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與社會分層的關系中盡可能挖掘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東西﹔(3)有條件的話,后續研究還可對國內、國外同類型大學、同一學歷層次畢業生以及同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流動與社會分層方面的案例研究與比較。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