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上午,國家一般課題“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研究”(批准號:BIA110080)開題報告會在鄭州大學教育系舉行。穆偉山教授、王獻玲教授作為評議專家參加了本次開題報告會,參加開題報告會的還有項目組相關成員。
該課題重點研究“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研究”的內容,從大學及文化結構要素分析作為理論基礎,從文化的視角,提出大學文化軟實力的內涵、特點、功能,討論大學發展的含義、結構、歷史脈絡與制約因素。研究的重點將放在對大學精神文化與大學發展、大學制度文化與大學發展、大學品牌文化與大學發展的諸多聯系等方面,目的是找出大學文化軟實力與大學發展相互作用的規律與機理。同時,圍繞“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幾個維度,選取國外若干所高水平大學,與我國大學進行比較。在對國外幾所高水平大學的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吸收有益於我國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發展的經驗。最后,從我國國情出發,並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相結合,將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融入到大學發展的實踐中,為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促進大學科學發展提出建議。
《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研究》課題是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規劃組批審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學課題。2010年9月30日,課題組邀請教育系兩位專家,對課題進行了評議。評議專家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對於大學而言,文化軟實力是其軟實力的精髓,是大學整體精神風貌、價值理念、內在品質、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血脈。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教育規劃綱要》也指出,大學要“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課題組選擇研究大學文化軟實力與大學發展互動關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該課題將對國外若干大學文軟實力進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結合我國大學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借鑒國外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發展的先進的經驗,同時吸取其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教訓,為我國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國家和大學制定宏觀政策、辦學戰略和發展規劃提供依據,也為未來進一步解決實踐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學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大學文化的結構、大學發展等重大課題提供理論研究的框架和奠定良好的基礎。
評議專家還認為課題研究方法科學,主要採用文獻法、訪談法、比較法三種研究方法。文獻法有利於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為探討大學文化軟實力與大學發展互動的軌跡、規律提供理論參考和依據﹔調查訪談法是對部分大學進行調研,對大學校長、教育專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員進行訪談,掌握第一手資料,有利於對現實情況的了解和把握﹔比較法主要是對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這個主題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題的參考資料比較翔實,分析和論証比較全面,計劃較為可行,有相當高的現實應用意義和借鑒價值。課題的組織分工明確,各人按照分配完成任務,有利於保証課題質量﹔課題的進度安排合理,將有限的時間科學分配,提高課題完成的效率﹔課題的經費使用合理,每年的經費額度安排符合實際需要。預期成果的價值高,包括五篇論文,一份研究報告和一部專著。
為方便研究,專家組建議將第四部分的內容進行分解,單列為國外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的考察和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與大學發展互動的考察兩部分。另外,題名雖然為“文化軟實力建設”,內容上應多側重“大學文化軟實力建設”。
課題研究報告滿足規定要求,同時請課題組根據專家的評審意見對研究報告做進一步的修改完善。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