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下午3:00-5:10,國家一般課題“重構學校制度生活,培育現代公民精神”(批准號:BEA110033)在課題實驗基地學校武漢市常青第一學校二樓會議室召開課題開題會。會議邀請評議專家兩名,分別為華中師范大學王坤慶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李太平教授。開題報告會由課題負責人杜時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有基地學校校長、華中師大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武明恩,華中師范大學楊炎軒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劉長海副教授,基地學校副校長黃寶源、李曉燕,基地學校教科室主任陳丹、羅移山,基地學校一到九年級班主任各兩名,以及華中師范大學管貝貝博士、倪崢博士、唐彰新博士、張敏博士、游雁碩士、王芳碩士,共計30余人。
該課題採用文獻法、訪談法、問卷法和觀察法緊緊圍繞學校制度生活與現代公民精神展開研究,首先,對學校制度生活進行進一步界定。其次對學校制度生活開展實証研究,研究中小學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校公共生活狀態與需要,研究公民精神及其教育學意義。最終,開展重構學校制度生活來培養現代公民精神,培養現代公民的驗証性研究,探討制度影響學生公民人格的具體機制。
評議專家組一致認為本課題研究的社會價值重大。在中國當前走向公民社會的進程中,學校教育如何承擔其社會責任,如何實現學校教育的超越性,這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具有前瞻性的實踐難題。中國傳統社會幾千年,臣民教育傳統與思維習慣異常頑固。如能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溝通本民族的傳統與現代﹔如能在中西的碰撞之中,堅持中國特色,形成中國氣派的教育學、德育學,這是時代提出的光榮任務。
該課題研究採取理論研究、實証研究、實驗變革研究的思路,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服務實踐,這一學風值得肯定。尤其是立足基地學校來開展實証研究,把學校裡的骨干教師組織起來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這就保証了課題研究的實踐本源性,保証能夠提出具有科學研究與實踐變革意義的真問題。而且,這樣的研究,能夠真正推動學校發展,能夠真正促進學生成長,能夠真正帶動教師的自我實現。
評議專家組建議該課題組應該加強理論研究,對核心概念學校制度生活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在學校實踐中檢驗其真理性。本課題組還應該就如何加強與實驗基地學校的日常聯系,提出明確的計劃與措施,確保與課題組成員的及時溝通。
針對評議專家組的建議,課題組經與實驗基地學校校長、班主任商量,為加強日常聯系,採取兩項措施:一是成立班主任工作坊,及時交流教育經驗,提出問題﹔二是理論研究組成員與基地學校保持每兩周溝通一次。對於核心概念學校制度生活,理論組成員表示,已經做了相當的准備工作,今后將更加深地開展研究。理論創新的思維成果之一,就是概念創新。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