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1年度國家一般課題開題報告之二:
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和文化融合研究

2013年01月10日14:26

2011年8月28日,國家一般課題“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和文化融合研究”(批准號:BMA110097)在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召開開題報告會,華東師范大學陸有銓教授、西南大學張詩亞教授、西南大學廖伯琴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扈中平教授、廣西師范大學王枬教授作為評議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參加本次開題報告會的還有課題組成員、廣西師范大學科研處孫紅副處長、教育科學學院教師和碩士研究生等50余人。

該課題共分為四個子課題。子課題一:國家認同的觀察新視角: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多民族文化融合共存﹔子課題二:廣西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與文化融合原生態的田野調查﹔子課題三:國家認同與文化融合的多元闡釋﹔子課題四:民族學校教育體系構建:國家認同與文化融合再生場。子課題一確立了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假設和論述立場的合理性,子課題二為子課題三和子課題四奠定研究的現實基礎。子課題三是課題研究繼續深入的部分,旨在理清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根基的深層關聯。子課題四為預期研究結論的提升與突破部分。

評議專家組認為“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和文化融合研究”具有相當的前期研究基礎,且研究問題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從開題闡述看,課題將以廣西為例,以壯族為特色,另外包括瑤、苗、侗等民族,試圖以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作為模范,由個別推向一般,提供借鑒意義。其中關鍵在於,對於以壯族為主的廣西少數民族研究,要找好課題研究和借鑒推廣的著力點。

為了更好完成課題研究,專家組建議:首先,有些研究內容可進一步細化,對子課題的設定需要進一步討論精確化,並把抽象概念進一步精確測量界定。例如,對“國家認同”和“民族文化融合”,二者邏輯關系明確闡釋﹔另外,對於國家身份的確定,專家建議主要以侗、壯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身份(學生、家長、教師等)劃分、地域劃分、經濟帶劃分和學校劃分等,做出學生、家長、教師問卷分量表,構出民族地區學生校外生活的圖景。其次,對國家認同與文化融合二者的關聯,及其形成機制、特點、影響因素等方面進一步細化,並選擇一個側重點。專家建議,對不同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國家認同,需要採取教育策略不一樣。歷史上的民族教育,民族文化融合是接受漢文化,融入到漢文化的過程。民族符號如何呈現?每個民族的文化對漢文化影響何如?漢文化對民族文化影響如何?建議研究地區最多放在西南地區,重點研究廣西,更聚焦,避免太復雜帶來的難度。最后,再進行教育促進體系的闡述。

專家組指出課題需切實定位,收縮范圍,確定重點,嚴密方法。以廣西民族學生為范圍,繼而分類,圍繞民族文化融合機制形成、運作及其對民族認同關系這一中軸,形成研究范型。以廣西自己的特點作為案例,闡明廣西怎麼解決廣西民族學生對國家認同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問題,做出機制模式,為民族教育、對廣西民族促進民族認同、民族地區和諧發展之作用意義以切實之借鑒,並可作為教育科學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特色和推動力量。

 來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責編:張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