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 |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經過90多年特別是執政60多年的發展實踐,我們黨對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和“最大危險”的認識更加清醒而深刻。當前,面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如何進一步把密切聯系群眾這一黨的最大政治優勢發揮好?記者就此採訪了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院長蔣乾麟。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
記者: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密切聯系群眾對於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有何重要意義?
蔣乾麟:密切聯系群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隻有馬克思主義政黨才能統一群眾的意志和行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兩個方面,都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
密切聯系群眾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根基。毛澤東同志曾經把掌握全國政權比作“進京趕考”。主考題是什麼?就是能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否代表人民群眾執好政。主考官是誰?就是人民群眾。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連續執政長達幾十年的大黨、老黨先后失去執政地位。盡管原因錯綜復雜,但歸根結底,是失去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執政的根基動搖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記者: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這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中得出的一條規律性認識。
蔣乾麟:是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比之為魚水、喻之為血肉、視之為種子和土地。我們可以從中得出這樣一個重要結論,即黨的先進性源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黨執政的力量源泉來自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還可以從中悟出一個深刻道理,即“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隻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才能不斷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
當前群眾工作面臨新考驗和新挑戰
記者:在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在種種危險和考驗面前,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成為一個非常現實而嚴峻的問題。對此您怎麼看?
蔣乾麟:黨在執政前后和改革開放前后,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所處的環境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執政后手中權力明顯增大了,改革開放后物質條件顯著改善了,這些都為黨員干部提供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的條件。但也有個別黨員干部在權力和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高高在上、脫離群眾,不會做群眾工作了。群眾工作一直是我們黨的傳統優勢,我們在這方面積累了巨大“存量”。但是,如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能創造群眾工作的“增量”,就很可能將傳統優勢消耗殆盡。對於目前一些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不屑做、不願做、不敢做、不會做群眾工作,甚至違背群眾意願、漠視群眾疾苦、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必須嚴肅認真地加以解決。
記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的群眾工作也呈現許多新的特點,請您具體談談。
蔣乾麟: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群眾工作會呈現不同特點。深入研究和准確把握這些特點,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首先應當充分肯定,今天我們開展群眾工作擁有比以往更多更好的經濟政治社會資源和條件。人民群眾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這是做好群眾工作最深厚的基礎。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群眾工作也呈現主體多元化、利益多樣化、需求差異化、問題復雜化等特點,人們的經濟利益與政治訴求、價值訴求相互疊加,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心理問題相互交織,網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滲透,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相互影響。這些都對做好群眾工作、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積極探索密切聯系群眾的有效途徑
記者:新形勢下,應如何扎實有效地做好群眾工作,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
蔣乾麟: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任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當前,應更加關注改善民生、公平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公共服務、懲治腐敗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許多問題都面臨“兩難”選擇,這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民群眾,“問題大家擺,對策大家找,成果大家享”,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我們的事業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記者: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舉措。您認為在社會管理方面應如何下功夫?
蔣乾麟: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應在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上聚焦用力。首先要著力解決管理者對群眾的根本態度問題。不能顛倒主仆關系,而要強化公仆意識、服務意識﹔不能抱著“隻要引起領導注意,不管群眾是否滿意”的態度,而要強化對群眾的魚水、血肉之情和尊重、敬畏之心。隻有切實糾正根本態度問題,才能滿懷真情和真誠去做群眾工作。其次要著力改進管理的方式方法。堅持“三貼近”,深入“走轉改”,工作重心下移,解決問題前移,善於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有序有力有效地開展群眾工作。特別是要高度重視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不斷豐富與群眾聯系溝通、互動交流的載體,了解民情、回應民意、匯聚民智。最后要著力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的制度。對於傳統的走訪制度、蹲點制度、黨員與群眾結對子制度等,應結合新的實踐不斷充實完善。同時針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探索建立重大決策群眾參與、社會聽証和公示等制度,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群眾利益協調機制、群眾訴求表達機制、矛盾問題調處機制等,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