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位專家學者歷時近兩年的辛苦,凝煉出“未來10年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叢書。這個議題為何如此重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在日前召開的叢書首發式上說:“開展學科發展態勢評估,就是要及時掌握我國基礎科學總體學科布局的動態變化情況,全面了解學科產出、發展階段、人才隊伍、學術影響、國際合作等方面的真實情況,科學認識我國各學科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優勢與劣勢。” 基礎學科受沖擊、交叉學科支持不夠、學科組織建設欠賬過多、文化與制度環境不完善 有些需要長期積累、難以短期出成果的學科缺少穩定支持﹔有些對我國長遠發展有戰略意義、而當前沒有明確應用目標的學科缺少前瞻部署﹔有些在學科體系知識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冷門”學科受到嚴重沖擊——一些具有基礎性的學科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學科的發展。科學家們在報告中直言不諱:“有的大學過度追求就業率,學科設置和調整更多考慮市場導向,而較少考慮學科發展和學科體系建設﹔有的研究機構把任務帶學科異化為任務‘代’學科。”
同時,一些交叉學科在學位授予、專業設置、經費支持等方面也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支持。研究認為,我國學科體系仍以傳統學科分類為主,未能根據交叉學科發展態勢適時調整,與國際學科分類不接軌。
一些學術共同體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報告指出:一些全國性學術社團依靠挂靠單位生存,甚至成為某些單位學科“領地化”的工具,未能體現“全國性”和“學術性”定位,自主性和獨立性嚴重缺失。一些學術期刊在向市場化、企業化經營轉變的過程中,“學術商業化”現象嚴重。
報告對文化與制度環境的評價更為犀利:“科研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的不科學、不合理、不公正直接影響到學科建設,行政權力過多干預學術活動、破壞學術規范,甚至限制學術自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科技界自身的某些‘潛規則’和利益博弈導致嚴肅的科學批評和爭鳴嚴重缺失。”
明確戰略指導思想、對交叉學科傾斜性政策、培養人才基礎、科學家治理機制 針對學科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報告開出了“藥方”。
首先,明確未來10年我國學科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科學家們凝練出16個字:“厚實基礎,協調發展,前瞻布局,重點突出”。一方面加強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投入,按照不同學科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律與特點,調整和優化學科資助政策,適時部署、資助具有重要影響的新興學科,促進各學科協調發展,支持廣大科學家自由探索﹔另一方面組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先導性和定向攻關,前瞻布局世界科學技術革命可能發生的方向,重點突破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其次,對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實行傾斜性政策。陳宜瑜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制定我們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時,已經吸收了報告的一些前期研究成果。”報告中也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項目評議准則、專家遴選和資助機制方面重視且適應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統籌規劃並資助跨門類、基礎科學和高科技前沿交叉融合、跨一級學科的學科交叉前沿問題的研究。
報告建議,讓科學家更加專心地治研,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覺地合作,為更多年輕人創造成功機會。要下大決心革新教育理念和體制,摒棄“灌輸—應試”教育模式,拓寬學科基礎,強化學科專業訓練,適度扶持“冷門”學科和特殊專業。
“加快建立我國科學發展的科學家治理機制”,是這張“藥方”上的最后一味“藥”。報告中建議,學科戰略、學科布局、學科政策和學科發展規劃時高度專業化的問題,應該由科學家及其組織進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對學術的干預,將管理部門的管理模式從以任務檢查監督為主轉變為以服務為主。
逐漸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學科評估方法 陳宜瑜坦言:“學科發展評估在國內還是一件探索性工作,要逐漸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學科評估方法。”
他認為,做好學科發展的戰略研究,既要把握全局,也要認清不同學科的不同規律和不同發展階段。把握全局,就是“不僅要高度重視傳統優勢學科,而且要始終關注薄弱學科,更要大力推進交叉學科建設,要適時選准那些具有基礎性和帶動性學科”。
同時,“不同學科有不同發展規律,學科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也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一些學科,如生命科學等,處在創新密集期﹔一些學科,如化學等,處於完善與擴散期﹔一些學科,如認知科學等,處在源頭創新期的前夜。陳宜瑜說:“不同學科面臨的問題不同,我們既要把握科學發展的一般性規律,也要洞悉具體學科的特點﹔既要了解學科內部發展的歷史,也要展望影響學科發展的社會因素。”
“進行這樣的研究,不僅需要專業的科學家,也需要知識面較寬的戰略科學家。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戰略科學家還是比較少的。”陳宜瑜說:“希望在戰略研究過程中,不僅要發揮院士們的領軍作用,還要發揮他們的育人作用,適當地吸收年輕的科學家參加,加快我國戰略科學家的培養進程。”
(本報記者 齊 芳)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