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十三:文物考古中西藏與中原關系資料整理與研究
2012年01月31日16:2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文物考古中西藏與中原關系資料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1&ZD121)開題報告會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會議室舉行。
參加報告會的有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羅中樞教授、四川省社科聯規劃辦黃兵主任、四川大學社科處姚樂野處長。報告會評議組四位專家:西藏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研究員、歷史所原所長巴桑旺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沈衛榮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王川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石碩教授。出席會議的還有課題組首席專家霍巍教授和子課題項目負責人張延清、張長虹、呂紅亮、課題組成員及在校學生30余人。報告會由四川大學社科處姚樂野處長主持。
四川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羅中樞教授出席了論証會並致辭。羅副書記在致辭中首先對以霍巍教授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基礎研究類重大招標課題表示祝賀,希望課題組以獲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立項為契機,進一步增強學術團隊創新攻關能力,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為提高我校在藏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貢獻力量。同時通過基礎研究,為國家的相關政策提供咨詢建議。
四川省社科聯規劃辦黃兵主任也發表講話,對課題組獲准立項表示祝賀,並對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有關管理問題及相關事項,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1)潛心研究,銳意創新。課題成果要充分體現研究的創新性、前瞻性、對策性和應用性,努力推出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精品﹔(2)求真務實,服務大局。要確保研究工作的客觀、真實和准確,在研究過程中對課題的現實價值方面給以足夠重視和關注,為國家的相關政策提供相應的學術建議﹔(3)加強組織管理,做好宣傳推介。依照國家社科規劃辦相關規定,開展有序、規范的研究,多產出高質量的階段性成果,並利用各種宣傳平台,擴大課題成果的社會影響﹔(4)整合學術力量,培養研究人才。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學者為主的學術梯隊,培養和增強青年學者的科研實力。
課題組首席專家霍巍教授首先就本次開題論証會的准備過程向各位領導和專家作了簡要介紹。自項目批准以來,課題組就立即按照國家社科規劃辦的相關通知和要求進行了開題論証的相關准備工作:根據全國社科規劃辦反饋的專家評審意見,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思路﹔召集各子課題負責人討論研究計劃,明確分工,開展前期基礎性研究工作﹔在開題論証會前多次咨詢相關專家和學者,論証子課題的框架與內容。隨后就課題的申請立項背景、選題的價值和意義、前期研究成果、課題設計與預期目標等向與會專家學者和領導作了詳細的匯報。
專家組在聽取了霍巍教授的開題報告后,一致認為,“文物考古中西藏與中原關系資料整理與研究”課題選題意義重大,思路清晰,重點明確,前期研究基礎扎實,研究內容科學,研究團隊強大,研究計劃可行,對加強當前相對薄弱的西藏文物考古基礎研究,推動藏學的長足發展,重新估量西藏在中原文明中的地位,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還對課題組所提出的研究框架從不同層面提出了各自的意見與建議,就課題研究重點、難點及研究進度安排等問題與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並對課題設計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課題負責人霍巍教授表示,感謝與會專家提出寶貴建議,課題組將充分吸收專家建議,認真修改原有的題課題設計方案,以期高質量完成項目預定研究任務。
附:本課題的選題價值和意義
(一)彌補西藏與中原關系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空白,成為該研究領域中一項大型基礎性的研究成果。
文物考古材料與文獻史料具有不同的特點,可以起到文獻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西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代表著古代藏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勞動創造的成果,是西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歷史古跡和文物見証了西藏的發展,多層次、多方面的見証了漢藏文化交流,見証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所行使的主權。
通過文物考古中西藏與中原關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將其與文獻材料相互映証、相互結合,對於全面理解和認識藏族文化和歷史的起源、發展、形成的進程、透過文物考古資料觀察漢藏關系的諸多層面(尤其是過去研究中常常忽略的物質生活交流的層面)、梳理西藏與中原關系發展的演進脈絡和主體框架,都具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本課題的學術成果可望成為該研究領域中一項大型的基礎性研究成果,成為藏學研究領域具有廣泛參考意義和使用價值的一部工具書。
(二)彌補唐以前西藏與中原關系研究的空白,長時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西藏之所以“自古以來便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進程。
由於現存的漢藏文獻典籍都是唐以后才逐漸形成的,無法客觀、科學地復原唐以前西藏史前文化發展的基本狀態,無法勾勒西藏高原史前人群的產生與移入、原始居民的生產與生活、對高原環境的適應以及對高原地區的拓殖與開發史的基本線條,所以更無法從事物發展的本源上認識西藏文明之所以自古以來便與中原文明以及祖國周邊地區各民族之間發生密切聯系的外部客觀條件和內部動因。通過本課題開展長時段、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充分利用地下出土的考古實物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西藏史前文化的面貌,通過比較梳理其自身發展的軌跡及其與中原文明之間在各個方面的關系,彌補唐以前西藏與中原關系研究的空白,使其成為本課題成果中最具特色和最具顯示度的部分。
(三)提供漢藏文化雙向交流與發展互動的實物証據,深化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包括藏族在內的多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歷史認同感,為西藏現代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漢文化向西傳播,藏文化向東傳播,這種關系源遠流長。漢藏文化交流是從何時開始的?又是以哪些方式、在哪些層面上展開的?這種“雙向互動”的交流在文物考古中留下來大量可貴的實物証據。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代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藏,在西藏地方行使主權,促進了漢藏文化間的不斷交流與發展,西藏大量文物考古材料均反映出漢藏文化交流的信息,揭示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施政和主權管理﹔而在另一方向,藏文化也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深刻影響到漢地文化的發展,形成雙向互動的關系。今天,漢藏文化交流已經進入到一個更為密切、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新的歷史時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可以深化對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包括藏民族在內的多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歷史認同感,為西藏現代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理論依據,這也是本課題研究最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