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部縱深行:歷史鐘情那一方土地

——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歷史文物考察

記者 張春海2011年11月08日14:0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丹鳳縣位於陝西東南部、秦嶺東脈南麓,丹江從縣城流過,鳳冠山綿延在縣城北面。丹鳳縣歷史悠久,縣城裡至今仍保存著多處歷史文物遺存,記錄著在這裡上演過的風花雪月、烽煙干戈。

  武關秦城牆遺址

  武關鎮位於丹鳳縣東部,武關河在山間曲折流過。歷史上,“武關”曾是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從長安經藍田、武關到湖北襄陽的“武關道”也曾名重一時。早在戰國時期,“武關道”就是聯系西北與東南地區的主干道,也是一條地位特殊的軍事要道。秦統一后,武關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並列為四大軍事要塞,因與戍守邊關、兵戎相見緊密聯系,多次被史書記載。

  今天,武關河北岸仍有秦城牆遺址,記者隨中國社會科學院赴丹鳳縣學習考察組來到秦城牆遺址。“兩千多年前,對面就是楚國。”同行的縣委宣傳部盧先生指著城牆南面的山巒向記者介紹。秦城牆遺址實際上隻有短短一段,夯土而筑,殘高約3米,狀如烽燧,令人聯想起“秦時明月”。城牆遺址甚至有一面在一戶人家的院牆中。

  關於唐代以前武關的問題,學術界曾有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就在丹鳳武關,這種觀點基本得到了確定﹔一種認為在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岸邊的紫荊關附近﹔還有一種認為三國以前的武關在紫荊關西,六朝時遷到今丹鳳縣的竹林關。戰國中后期,秦楚相爭,在武關方向先后有三次大規模戰爭,武關見証了歷史的刀光劍影。今天的武關一派安謐,隨處可見的青灰色房屋屋檐高挑,檐下挂著成串的金黃玉米。記者走進鎮上最古老的一幢房子,穿過門洞,就像走進了歷史。據說,這個宅子的建筑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宅子有多進,曾住著多戶人家。因居民陸續搬遷,現在隻有六七戶人家住在這裡。

  在丹鳳縣城的採訪中,記者還遇到一個正在街頭表演的小型秦腔“樂隊”,主唱是一位中年女子。她的唱腔蒼涼、剛勁,高亢處聽來如同針鋒刺耳膜,傳達出秦國故地兒女特有的情懷。人們常用“吼”來形容秦腔,記者對此有了親身體會。問了圍觀的人,記者得知,她唱的正是《花亭相會》中的一個段子。

  商山四皓墓

  商山四皓墓(以下簡稱“四皓墓”)位於丹鳳縣城西7.5公裡處的商鎮新街西段。“四皓”指東園公、角裡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在史書和傳說中,這四位志行高潔的老者曾在漢代建國之初的那段歷史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據說他們當時就在今天四皓墓南面的商山隱居。《史記·留侯世家》和《漢書·張良傳》中均有記載。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四皓”是四位聲名遠播的博士,為避秦時暴政躲避深山,后因不想投靠輕侮士人的劉邦而留在山裡。因劉邦想廢劉盈另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呂后向張良求計。張良建議請“四皓”出山輔佐太子,以令劉邦改變主意。為保太子不被廢掉,“四皓”出山勸阻劉邦,終於促使劉邦改了主意。當然,對這段歷史,司馬光、梁玉繩等史家持懷疑意見,認為力辯劉邦不易太子的並非“四皓”,而是呂后和其他功臣。

  記者來到四皓墓時,正趕上裝修,隻見朝南的大門為漢式門樓,院內影壁上有國家領導人題寫的“商山四皓墓”幾個大字。

  四皓墓略呈覆斗狀,據記載,“底邊長七至十一米,高二至三米”。墓上青草茂盛,周圍鬆柏蒼翠。四皓墓文管所所長楊忠錄講述:“四皓”在惠帝繼位之后不受高位,仍然回山隱居。實際上,隻有“三皓”埋葬在這裡,另一位老人生前四處雲游,最后逝世於商南的一座山中。人們為追念這四位一同隱居、志趣相投的老人,仍然將其命名為“四皓墓”。院內的文物還有明嘉靖年間所立的碑石和一株樹齡超千年的古樹。

  船幫會館與老街

  丹鳳在歷史上“地接秦楚、物兼南北”,地理位置優越,曾是聯絡西北和東南的交通重鎮。丹江江畔,船幫會館是丹鳳縣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最為完整的會館。在濱江北路能看見一座高聳的門樓。門樓十分高大,頂部鐫刻有“明王宮”三個字,下刻有“安瀾普慶”,兩旁有一對風格粗獷的石獅子﹔門樓兩側是高聳的封火牆。走進門樓,回頭可看見一座大戲台,這就是“北戲樓”,是丹鳳船幫會館遺留下的最主要的建筑。國內現存最有代表性的兩座花戲樓,一座是曹操故鄉安徽亳州的山陝會館,被稱為南戲樓﹔另一座就是北戲樓。

  北戲樓長22米,進深11米,高8米,樓頂有彩色藻井,台上曾經上演過悲歡離合、忠奸美丑。戲樓有許多未解之謎。戲台一人多高,卻沒有上下的扶梯﹔在戲台高處對聯上面為八幅形象小畫,據猜測可能是化用了八個漢字,但究竟是哪八個,至今未能破解。

  據介紹,船幫會館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會館糅和了南北的建筑風格和工藝。屋檐頗有“馬賽克”風格,表面鑲嵌的碎瓷片並未脫落,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因為建筑風格華麗,船幫會館又被叫做“花廟”。

  會館大門本來緊靠丹江,正門口前就是江水﹔后來水位下降,會館與丹江之間已有數十米的距離。其間,已修了公路。船幫會館見証了丹江水位的變化。

  走出船幫會館,沿街北行,不久就看到一座舊式牌坊,上書“龍駒古寨”四個大字。龍駒寨得名源於一個傳說:當年漢高祖劉邦入關途經此地時,所乘馬生駒,此地因而得名龍駒寨。今天的丹鳳縣城就是在龍駒寨的基礎上而建,不過新街的位置更加靠北。

  會館的東面還有一條有數百年歷史的老街。據說,清代時,這裡曾繁盛一時,有“三十六家騾馬店、七十二家貨棧行”的說法。后來,因水路運輸衰落,老街地位一落千丈,沒有了往來的客商和水手,隻留下寂靜的街道和往昔的記憶。

  老街上的房子多已改造成了小商店。一位姓丑的大爺和他的街坊們與記者聊起了老街的生活。他們告訴記者,多數年輕人已經搬走了。對於老街的未來,是翻新還是“守舊”,大家意見不一。有的希望“與時俱進”,有的願意留下來保護古街風貌,他們舍不得融洽、和樂的街坊氣氛。張大爺今年72歲,退休前在縣人大工作。他告訴記者,以前的老街非常熱鬧,賣豆腐、賣小吃等的攤子特別多,船幫會館戲樓常有精彩劇目上演。

  記者看到,老街一帶正在改造,西邊已鋪好水泥地磚,架設好路燈﹔東邊還在鋪水泥板、建排水暗渠。夜深了,一戶姓屈的居民還在為正在修建的新房子做零活。他告訴記者,在當地,蓋一座四層小樓得花20多萬元。他沒有那麼多錢,打算蓋一座造價10萬多元的兩層小樓。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