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邦新命:中國哲學的問題與方法
干春鬆2011年12月31日08:3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自從21世紀初的“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大討論之后,中國哲學(狹義)一直在尋求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之間的新方向,試圖從內涵和外延上尋求突破。
內涵式發展是指在原有研究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比如近年來,清華簡和北大簡成為繼郭店竹簡和上博簡之后新的研究熱點。因為新出土的文獻和傳世文本的對照和結合,為先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雖然這些簡的來歷和歷史定位還有待討論、論証,但是從2011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召開的與出土文獻相關的專門討論會來看,這些文獻對豐富人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儒道思想的變遷有十分重要的貢獻。
外延式發展是指一些新的研究領域開始引發學者興趣,值得注意的是陳少明教授關於“古雅”和“懷舊”、“懷古”等問題的研究。與前幾年貢華南先生對於味道等問題的關注一樣,這些議題並非屬於習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研究論域。或許我們從法國或德國的一些哲學論著中能看到相關議題的討論。基於將經典置於歷史情境中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傳統思想傾向中的一些關鍵性的情感現象進行哲學上的思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核心,2011年儒家政治哲學和儒家宗教向度的問題依然引人關注。在現代中國的思想譜系中,儒家的問題以其思想本身的豐富性及其與現實政治的關系而不斷引發學者研究的興趣,並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一直為中國哲學界所關注。對此,方克立教授提出的“馬魂、中體、西用”說引起了一些爭論,支持者認為這樣的框架可以有效地解決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之間的張力。但也有學者對於“魂”和“體”的關系表示質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的設立,圍繞“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討論和馬克思主義與儒家傳統研究呈現了新的特點。比如,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思想資源之間的互動。
同時,國內學者對於加強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以問題為導向來建構現代中國哲學的方向深表認同。2011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聯合召開的“西學東漸與馬克思哲學的傳入——第三屆中哲、西哲、馬哲專家論壇”上,與會學者從哲學的特性、中國哲學的使命等角度,充分肯定了打破學科壁壘、以中國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構建中國價值的方向,這將會為狹義的“中國傳統哲學”和廣義的“中國哲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形態。
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而相比之下中國的文化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處於“舊邦新命”的階段,中國哲學理應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有持續動力的思想支持,這也是中國哲學研究者的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