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1世紀科學哲學的關鍵詞:語境、科學理性與形式化

殷杰 安軍2011年12月31日08:3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1世紀以來,科學哲學研究掙脫20世紀“范式主義”種種束縛,強調以學科重大基礎性問題為主導,打通傳統學科專業壁壘,嘗試在語境化與形式化統一的基礎上拓展自身的合法性、問題域及解釋力,以增進並鞏固其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首先,分支學科日益細密和專門化,新的分支學科不斷涌現。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異軍突起,成為科學哲學新領域之一。其次,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等傳統的科學哲學分支學科依然是被持續關注的領域﹔一些傳統的科學哲學問題如科學解釋問題仍是當前國際科學哲學界主流學術期刊廣泛討論的問題,但已深入到混合層次解釋、數學解釋、譜系解釋等層面。最后,許多科學哲學家認為,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未來發展應當也能夠從其源頭吸取重要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依據當代科學哲學研究發展的態勢,我們用“語境”、“科學理性”與“形式化”這三個關鍵詞來表達這一領域在21世紀的特征和核心論題。

  語境問題關涉如何在科學哲學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建構一種新的哲學對話平台。近年來,國際科學哲學界越來越強調“語境中的科學”以及對科學哲學問題的“語境求解”。語境論的分析方法歸根到底是語義分析方法的綜合化或整體化,即充分展示語義分析方法的意義分析﹔而語境論的核心就在於整合語形、語義和語用分析,將語境分析方法作為一種橫斷的科學方法論全面引入科學哲學研究,構建一種新的科學哲學理解方式。

  科學理性的再認識及重建問題。科學哲學所關注的核心焦點在於科學實踐活動所本質地蘊涵的科學理性本身。科學理性追求客觀性、嚴格性和精確性,但並非一成不變,它受到科學實踐歷史發展的推動和塑造,不斷在語境化的動態過程中豐富其內涵。這深刻體現在人類科學實踐及反思活動的設計、嘗試、實施、失誤、檢驗等一系列環節以及持續不斷地對於認知工具的修正和改善中。科學理性與歷史性並非相悖的概念。歷史性是科學理性的構成因素,並非必然蘊涵非理性、任意性和斷裂性。科學理性標准的認知可靠性有其語境依賴性。因此,如何在語境的基底上重建科學理性,成為語境論科學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科學哲學研究的形式化問題。強調形式化方法的引入和應用,實質上是對20世紀后半葉泛文化主義試圖消解科學理性的一種回應。科學哲學的分析方法歸根到底要有形式化的內核,同時輔以必要的自然語言的說明。在這種形式化的理論演算中,“數學語言學”、計算和計算主義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各類模型的建構及其數學化乃至整個論証體系設計的形式化也成為當前眾多科學哲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對自然語言解釋和分析的形式化與對形式化規范語言解釋的自然化,可能是科學哲學研究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向。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