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低碳發展蘊涵生態價值取向

薛勇民 王繼創2011年10月12日10:3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控制全球變暖,走低碳發展之路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話題。低碳發展作為一種新趨向,旨在實現人類經濟發展方式、能源利用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同時蘊涵著人類社會發展形態、文化價值觀念和倫理生存方式的深層次變革,更是對低碳發展的屬人本性、價值原則以及思維方式作新的梳理和反思。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21世紀人類發展環境報告”中提出:“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發展途徑,一個能持續人類進步的途徑。我們尋求的不僅僅是在幾個地方,在幾年內的發展,而是在整個地球遙遠將來的發展。”

  低碳發展正是在人類社會面臨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變暖壓力下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人類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它試圖實現環境和經濟的良好循環構圖,實現從重視增長的發展方式向以環境保護為前提的發展方式轉換,是一場“發展與地球”關系的哥白尼式的“發展革命”。

  人類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自身,而在於我們的文化系統。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建立在現代性基礎上的人的“無限性”和“絕對理性”支配下的社會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我們要理性審視人類生存危機的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等原因,尋找深諳低碳發展的低碳文化和價值理念。

  首先,在世界觀上,低碳文化就是要超越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確立整體主義生態世界觀,使人們不再僅僅從人的角度認識世界,不再僅僅關注和謀求人類自身的利益,要求人們以生態整體的利益自覺主動地限制超越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物質欲求、經濟增長和生活消費。

  其次,在價值觀上,低碳文化要求人類既享有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權利,同時也應當承擔起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人類既享有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同時也負有保障自然資源合理開發的責任和義務﹔人類既具有發展的權利,同時也負有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和義務。

  最后,在思維方式上,低碳文化要用生態有機整體意識和思維方式來指導人類行為,把是否有利於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把追求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方式變成人們的文化使命和價值追求,以“服從自然秩序的方式生活著”。

  因此,低碳發展首要因素就在於,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價值觀,把追求低碳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成我們的文化使命和價值追求,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人類發展最高境界的理念深入人心。

  公民低碳式的“過有意義的生活”就是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引下,將環保理念內化為人應然的道德本性。低碳生活是人的一種內在的德性修養,一種生存態度,一種價值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適度而有節制地消費身邊各種資源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曾說,在二氧化碳減排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可見,低碳社會需要國民的低碳意識、低碳教育和低碳德性的踐履。隻有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在全社會樹立低碳式的生存態度、道德意識和倫理價值素養,為低碳行動注入內在的精神動力,低碳發展才能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和持久行動。

  綜上所述,低碳發展為當代社會發展模式提出的價值訴求,不僅是經濟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數量的單向度增長,也是經濟發展結構的優化和產業構成合理轉型﹔不僅是市場“經濟人”理性預設的擴張,也是人與自然協同共存生態理性被認可及其與實踐理性的融合﹔不僅是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公民生態意識、公民環保理念、社會環境正義等現代生態價值的彰顯﹔不僅關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是一場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理念、文化價值觀念、生活價值理念以及倫理道德觀念領域的新型變革,目的在於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永續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代表了人類應對氣候變暖、走向生態文明的共同願景,凝聚綠色發展的智慧與實踐,必將掀起中國綠色發展的巨浪。

  (作者: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