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哲學:哲學的“后起之秀”
高新民2011年04月19日15:29來源:光明日報
心靈無疑是我們人類身上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秘“不速之客”。人一變成人時便開始了對它的好奇和猜想,且一直沒有間斷。西方對心靈的哲學探究有漫長的歷史,甚至隨哲學一同誕生,但心靈哲學真正以獨立學科的身份躋身於哲學或科學的大家庭之中則是20世紀的事情,它是哲學學科群中最為年輕的成員。作為哲學的獨立分支,它既是現代哲學在對各種現象作專門的哲學探討過程中分化出來的子類,同時又是關心心理現象的哲學、心理學、語言哲學、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等的觀念化運動、總體化過程的產物。
心靈哲學的興起、對象與主要成就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心靈哲學隨著實驗心理的誕生而開始了它的艱難生長過程,40年代以后,隨著實証主義的意義理論和行為主義的持續不斷的衰落以及隨之而來的認知心理學的蓬勃興起,不能直接予以客觀觀察的內部心理過程及狀態重新進入科學和哲學研究的視野。在分析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維特根斯坦《關於心理學哲學的評論》等的寫作和出版,表示心理現象的語詞和概念引起了分析哲學家們普遍而優先的關注,進而促成了以語言分析為基礎和特征的心靈哲學的興起和發展。然而,由於它的“通過消除語言的混亂去解決心靈哲學問題”的承諾難以完全兌現,加之信息論、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等提供了大量有利用價值的資料,因此一種以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對心靈進行自然化為特色的科學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心靈哲學便悄然興起。目前,語言分析的心靈哲學盡管仍有市場,但佔主導地位的卻是自然主義或心靈的自然化運動。
心靈哲學的研究對象無疑是心理現象,就此而言,它與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存在著重疊或交叉,以至要清楚地說出哪一塊是心靈哲學的固有對象和疆界,哪些屬其他學科的領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心靈哲學邊界的模糊並不意味著它沒有明確的中心、獨立的硬核。在曲折而紛繁的演變中,它的問題和內容盡管經常在變化、翻新,但也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的、具有獨特提問方式和意蘊的問題。正是它們,構成了心靈哲學的硬核,成就了心靈哲學區別於鄰近科學的個性。它盡管像心理學一樣也以心理現象為對象,但它的目的、出發點、視角和思維框架始終是形而上學的﹔其所做的工作盡管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要弄清心靈的廬山真面目,於是它便有了不同於經驗或實驗心理學的許多別稱,如“理性心理學”、“哲學心理學”和“心理學哲學”等。
心靈哲學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已被建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蔚為壯觀、魅力無窮的研究領域,而它有魅力的根源則是它在進化過程中陸續積澱下來的一系列引人入勝的問題,以及圍繞它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的競相爭妍的理論。其中爭論較多的問題及理論主要有:
第一,表示心理現象的語言即心理語言的語義學問題。對心理語詞作出語言分析以澄清其意義,是現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也可看作是現代心靈哲學研究的一個特點。它不是一開始就問“心是什麼”、“有何本質”之類的問題,而是關心下述問題:心理語詞與物理語詞有何區別與聯系?它們的真實意義和指稱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出現了意義獨特論、雙重語言論等多種不同的理論及其競爭。
第二,心理現象學問題,即諸心理語詞所指稱的具體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分類及特殊本質問題。新的傾向是把心理現象分為感受性質和命題態度兩大類。
第三,本體論問題——心身問題,即心靈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是什麼關系?最尖銳的問題是:人有沒有心?如果有,是獨立存在的現象、實體,還是可還原於物理實在的東西?或是不能還原於物理但又沒有因果地位的副現象?圍繞這些問題產生了數以百計的理論,如同一論、功能主義、屬性二元論、實體二元論、心身平行論等,因此此領域堪稱心靈哲學的重鎮。不過,從大的方面說,這些理論不出三大類型,即要麼是傾向於否認有心理現象存在的取消論,要麼可歸結為強調心靈有獨立本體論地位的二元論,要麼是屬於對心理現象進行自然化的自然主義。
第四,認識論問題。有兩個特別令人困惑的問題,一是他心知問題,即如果我們相信我以外還有他心,那麼如何予以証明?二是內省與自我意識問題,即有意識的存在是怎樣得到關於自己的思想、情感、信念等的直接知識的?這一領域中上演的主要是哲學行為主義與其對立面的論戰。
第五,心理現象獨有的特征問題。主要的子問題是:心理現象有沒有不同於物理現象的獨有特征?如果有,心理現象有哪些獨有特征?一般認為心理現象有四個特征:意識、意向性、感受性質和隨附性。這是爭論最激烈、也是最充滿活力和希望、最富有成效的研究領域。
心靈哲學的重要成果是提出了許多關於心靈乃至關於人和世界的嶄新的、值得我們思考的理論。例如取消論、雙重語言論等激進理論認為,常識和傳統哲學在理解人及其心時有擬人化傾向,即把心理解成了人中的“小人”,在說明身與心的關系時,把本不能並列的心身並列在一起了,如說它們有因果關系,這犯了如同把“團”與“師”兩詞並列使用一樣的“范疇錯誤”。解釋主義盡管要溫和得多,但仍具顛覆性,認為作為語詞的“心理事件”和“大腦事件”指的既不是同一的事件,又不是完全不同的事件,而是有部分相同的交叉性事件。在思維與語言的關系問題上,“思維語言假說”認為,人思維時所用的不是自然語言而是像機器語言一樣的專用思維語言,不同民族所操的是不同的自然語言,但內部的思維語言是相同的。最后,對作為心理之特征的意向性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是認識到:我們人類是能同時加工或處理句法和語義的句法機、語義機,而已有的所謂智能機器只是句法機,因此機器要想有同人一樣的智能,前提之一就是要想辦法讓它們有意向性或語義性。這無疑是心靈哲學具有應用價值的一個表現。
西方心靈哲學的走向與中國心靈哲學的創新
西方心靈哲學有許多新的傾向,其中之一就是最近極為重視對“民間或常識心理學”的研究。所謂民間心理學指的是隱藏在每個人心底、外顯於人們對人的行為作出解釋和預言的實踐中的一種無師自通的心理學知識及能力。在許多人看來,研究它,是解開困惑我們的許多理智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另一新的傾向是關注心靈的“細小敘事”、熱衷於微觀化研究,而同時又不失哲學的品質,如在研究意向性時,通過對指向了實存對象、非存在對象、完全無對象的意向狀態之間的同異的比較研究,去對它們進行更細致的“活體解剖”。對感受性質的大量研究體現的也是這一特點。此外,心靈哲學與有關科學技術的互動互哺也是它的一個新的傾向,一方面,它“胸襟開闊”,對有關成果兼收並包﹔另一方面,又用自己的成果反哺有關的科學技術,如它能成為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等的基礎理論之一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中國傳統哲學中無疑包含著豐富而有個性的心靈哲學思想,這主要表現在它看到了心是體、宗、用的統一。正是這一體認,成就了中國從先秦開始就十分發達的特種形式的心靈哲學:從心的裡面去挖掘做人的奧秘,揭示人之為凡為聖的內在根據、原理、機制和條件。這種學問從內在的方面說是名副其實的心學,我們不妨把它稱作價值性心靈哲學﹔而從外在的表現來說,則是典型的做人的學問——聖學。當然,在用新的眼光反思中國心靈哲學的變遷時,我們必然會碰到科學史上的所謂“李約瑟難題”。如同中國科學技術在17世紀以前遠遠超過同期的歐洲一樣,中國的心靈哲學在同期也一直保持著絕對的領先地位,至少有自己的局部優勢,然而在此以后,我們的差距卻與日俱增。原因何在?
在我國大力發展心靈哲學、構建有自己特色的心靈哲學,以重新找回我們曾經擁有的優勢,其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應該是沒有爭議的,關鍵是面對西方日新月異的心靈哲學、當代有關前沿科學所提出的問題與挑戰、我們祖先所留下的高度發達的心學成果,該怎樣取長補短。筆者以為,我國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應重視英美科學主義、語言分析的心靈哲學,但一定不能囿於其上,而應有所突破﹔在關注當代有關科技新成果、以科學精神審視心靈的同時,一定不能無視東方古代哲人審視心靈時的強烈的解脫論動機、人文精神以及充滿著人生哲學意氣的心靈哲學思想。按這種思路展開的心靈哲學可由兩大研究領域有機構成:一是以心靈之構成、結構、功能、本質等為對象的心靈哲學,這是關心心靈的科學精神的體現﹔二是以心靈之潛在的資質或資源為研究對象的心靈哲學。它主要從體與用的統一的高度,運用價值性認識,研究人類心靈在其生存中的無窮妙用,從幸福觀、苦樂觀、價值觀、解脫論等角度研究人的心態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系,心理結構、感受結構對生活質量高低、幸福與否、解脫與自由的程度的作用等。這一研究是心靈研究中的人文精神的張揚。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心靈哲學研究所)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