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韓慶祥:“把哲學命運和中國命運連在一起”
2011年04月25日08:4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說起20年前自己出版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今年已經53歲的韓慶祥仍然有些興奮,“那種喜悅,真是比娶媳婦還高興!”
1989年到1992年的幾年間,是我國人學研究最為活躍的時期。韓慶祥回憶當年的情景說,“當時,黃枬森、高清海、袁貴仁、王銳生、陳志尚,還有我,討論這方面的文章比較多,比較集中。當時大家探討的論題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人學的對象﹔人學與其他學科、學說的關系——比如與唯物史觀的關系、與哲學的關系、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人學的構建。高先生的觀點是,哲學就是人學﹔黃先生的觀點是,人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我的觀點則是,哲學在當代的主題形態主要是人學”。
黃枬森教授是韓慶祥在北大的博士生指導教師,而高清海、張維久是他在吉林大學的老師。在吉林大學學習期間,高清海、鄒化政的人學思想對他有一定影響。在北大讀博士期間,黃先生的人學思想對他產生了更大影響,由此他開始對人學發生興趣,研究重點也轉向人學。黃枬森教授與他合作的《關於人學建構的若干問題》在《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3期發表后,產生了較好的學術影響。這是國內第一篇專門系統深入研究人學建構問題的學術文章,對人學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這篇文章為韓慶祥第一本關於人學的書的出版奠定了堅實基礎。1989年,他完成了博士論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發微》,1991年,這篇博士論文由當時中央黨校副校長邢賁思教授推薦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半年后就出版了,出版后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反響,也成了一些大學研究生的必備參考書,有很高的引用率。這為韓慶祥以后從事人學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動力。
經過理論研究和實踐觀察,韓慶祥對人學研究有進一步的理論深化,之后,便轉向對能力問題的哲學研究。他認為,從理論上,人的內在本質力量是理解人的關鍵﹔從實踐上,人是在其內在本質力量發揮的過程中解放自己、完善自己、實現自己和確立自己的。而他研究人學的實踐目的,就是力求使人成其為人。人成其為人,一靠道德修養,二靠實踐能力。能力對人成其為人的作用,我國在歷史上研究得不夠。由是他著重從哲學角度研究能力及其與人的關系,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北京大學學報》、《光明日報》上發表了30多篇關於能力和能力建設問題的專題學術論文,出版了《能力本位》、《建構能力社會》等多部關於能力和能力建設問題的學術專著。其中提出了“能力本位論”、“能力管理論”、“能力社會論”、“能力建設論”和“能級論”等一些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較大反響的原創性觀點。他認為,能力本位要求公正,公正必然突出能力的價值,政治、經濟、文化、國家戰略等領域,都應注重能力建設。
近年,學術上已經日臻成熟、影響較大、卓然成家的韓慶祥,並未滿足於已有的成果,而是不斷進取,將研究重點又轉為“政治哲學視閾的社會層級結構理論”。他說,“人不成其為人的障礙在哪兒?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的阻力何在?這引起了我的思考。經過研究,認為這與我們的傳統社會層級結構有關”。“社會層級結構”概念早就提出了,但“社會層級結構理論”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自覺建構“社會層級結構理論”,既是對“中國問題”的理論回應,更是當代中國學者的應有擔當。韓慶祥認為文化的背后是體制,體制的背后是社會結構。傳統中國社會的結構本質上是社會層級結構,中國的總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應從中國傳統的社會層級結構來理解中國問題,應從結構性改革入手推進中國體制改革,而改造傳統社會層級結構、建構更加合理的現代社會層級結構已成為破解“中國問題”關鍵之所在。“社會層級結構理論”是韓慶祥繼“能力本位論”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影響的原創性理論。
韓慶祥多年的學術研究收獲了豐碩成果,他本人曾獲5項國家級獎勵。其中,他的論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塑造》獲“全國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他主編的“哲學理論創新”叢書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他的20篇學術論文被《新華文摘》轉載﹔1997年獲“中央黨校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先后5次獲“中共中央黨校教學優秀獎”。2004年7月,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入選“國家四個一批人才”。
盡管有這麼多榮譽,但韓慶祥十分謙遜。他說,除了幾十年來眾多師友、領導的幫助和支持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對他的學術成長具有特殊的意義。說起與中國社科院的淵源,韓慶祥十分感慨,不僅他第一本關於人學的書是在中國社科院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而且他的重要人學論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的塑造》也是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后來這篇論文獲得了中國社科院組織並頒發的“全國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他近年最重要的幾篇代表性論文如《社會層級結構理論》也都是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
韓慶祥用四句話概括他的學術研究風格:用哲學思考問題,用學術支持思想,用思想傳遞時代,用理念引導發展。從馬克思哲學研究到人學研究,再從人學研究走向能力問題的哲學研究,最后再走向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大致構成了他學術研究的基本歷程、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韓慶祥的學術人生之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反映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主題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著名專家韓震認為,在韓慶祥的學術研究中,哲學、人學、能力問題和當代中國政治哲學這四個主題不僅是依次遞進的,而且又是相互纏繞、內在相關的。他在注重對基礎理論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特別注重以哲學思想的方式深入當代人的生活世界與當代中國社會實踐,關注並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緊緊把哲學的命運、學術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連在一起。
“馬克思主義哲學、人學、能力問題、代價問題和結構問題是事關當代中國發展命運的根本性問題,也是當代哲學研究與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學術問題。”韓慶祥說,“作為學者,我自然要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重大現實問題與學術問題上來。解讀真實的馬克思哲學,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終都要立足於時代和當代中國的實踐,基於對時代精神和當代‘中國問題’的研究。”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