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實用主義”辨析

楊壽堪2011年05月05日07:25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於實用主義,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實用主義就是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有人認為,實用主義隻管直接效用,不問是非對錯﹔也有人認為,實用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強調實踐和行動的重要性,具有積極意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對實用主義進行辨析。

  實用主義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實用主義的創始人美國哲學家皮爾士認為:一個觀念(概念)的意義在於這個觀念在人的行為上發生什麼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實用主義原則”。實用主義的另一個代表人物美國哲學家詹姆士把實用主義概括為方法論和真理論。美國哲學家杜威則稱實用主義為工具主義,並將其運用到其他科學特別是教育中去,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出現了以普特南和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他們把實用主義同分析哲學、語言哲學、詮釋學、結構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等結合起來,試圖將不同哲學流派融合到實用主義之中。大體來說,實用主義有以下幾個主要理念。

  強調主客一體、心物同源。皮爾士、詹姆士、杜威等人都反對西方傳統哲學主客二分的立場,認為不能把形而上與形而下截然分開。實用主義主張“經驗論的方法”,試圖以經驗說明主體與客體、心與物的關系。比如,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主張經驗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一方面,經驗發生於自然內部,離開自然無所謂經驗、不存在經驗﹔另一方面,自然事物必須通過經驗才能被揭示出來,經驗是揭露自然目的和秘密的手段,可以深化與豐富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實用主義旨在突破長期統治西方哲學的主體與客體、心與物的二元論,為主客一體、心物同源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與理論。

  以價值為中心。西方傳統哲學雖然也講價值,但並未把價值問題提到中心位置,而且有的哲學家將價值置於非現實世界。比如,柏拉圖提出的“善”的理念就與現象界無關﹔康德講的價值是道德價值,存在於“物自體”的本體界,也不在現象界中。實用主義與此不同,它把價值作為中心問題貫穿於其理論之中。實用主義價值論從人的需要出發,認為人類先有需要,然后有要求,當需要與要求得到滿足之后,就產生了價值。事物的好壞或有無價值,關鍵是看這個事物能否滿足人的需要或要求。實用主義的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對真理的理解上。實用主義真理觀堅持真理與效用的一致性,認為真理不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而是一個價值論的概念﹔思想和觀念的真假,要看它對人的行動是否有意義,是否可以幫助人達到所期望的效果。

  以實踐、行動為主體。詹姆士說,實用主義這個名詞是從希臘語派生的,意思是行動。皮爾士強調通過行動解決人的生存和相關問題,兌現人的要求。杜威提出,理論、思想不過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在實踐中改造自然。在實用主義看來,正確的思想、觀念或者有價值的理論、學說,都要靠實踐、行動來體現自身﹔離開了實踐、行動,再好的理論、思想、觀念都等於一紙空文,毫無意義。傳統形而上學以“上帝”、“物質”、“絕對”、“理性”等作為最高追求,但實用主義並不以名詞為終結,而是希望通過實踐、行動將名詞的實際價值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實用主義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其中雖然摻雜著一些錯謬的元素,但它的一些理念如強調主客一體、強調實踐和行動的第一性等,無疑具有合理性。這也說明,對於一種哲學學說或思想流派,隻有弄清楚其思想淵源、歷史背景、問題域以及具體內容和觀點,才能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