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合理設計課程目標 提高教育實際功效

錢旭升 吳小慶2011年11月17日10:3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無用論”的出現,反映了教育的實際功效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目的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多方協力,努力提高教育的實際功效,縮小其與社會、家庭和個人預期目標間的差距。

  一要建立教育投入的科學分配機制,充分增加就業機會。

  “讀書無用論”近年在社會上有所抬頭,很大程度上是就業難、就業壓力大這一現狀所致。尤其是對來自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學生而言,其中大多數想通過讀書獲得高等教育學歷而跳出農村,在發達地區找到容身之所。然而一線大城市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就業機會逐漸減少,中端勞動者尤為飽和,供大於求的就業現狀容易讓人感到獲得知識也改變不了命運、實現不了價值。

  國家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教育日益重視,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僅僅增加教育投入是不夠的,還須考慮建立教育投入的科學分配機制,重新定位教育投入的去向和作用。其中一部分資源仍可投入教育系統,促進學校教育發展,另一部分資源可用於發展與教育相關的事業和產業,發揮教育對地區、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增加就業機會,實現區域發展與人才培養之間的平衡。

  二要優化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構建家校“共同體”。

  課程目標規定了教育所應達到的理想狀態,但在實際實施中,教育過程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在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實施的連貫性方面有所欠缺,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理想狀態與現實產生的一些差距被擴大化后,易滋生“教育價值缺失,讀書無用”的觀點。

  按照系統論的相關觀點,教育的整體性能可大於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其中各子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關聯的,教育系統本身又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完善和優化必然會促進社會系統的發展。需要運用系統論觀點,從教育系統內部尋找原因,逐一分析學校的校舍、教室布置等硬件設施對學生身心的影響,校風、教學理念、教學態度等軟件程序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正確定位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模式。

  此外,學校與家庭共同組成了教育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消除“讀書無用論”的根源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可借鑒美國家校合作的成功經驗,採用講座、走訪、問卷、咨詢、經驗交流會、親子閱讀、親子社會實踐等諸多方式,構建家校“共同體”,充分發揮家長的參與、監督功能。

  三要注重學生心理品質、生命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全面性培養與綜合性發展。

  “讀書無用論”的滋長與學生片面、零散的知識有直接關系。現在有的學生既缺乏修養身心與秉性的情感、態度方面的知識,也不具備生存和生活的知識與技能。

  首先,要糾正我國基礎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在教學中既重視課本、教材知識的傳授,也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等內在修養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其次,要改變學生生存知識和生活知識匱乏的現狀。在教授課程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生存技能、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全面、協調地促進人的發展。最后,要扭轉教材“貴族化”、“城市化”的傾向,對教材內容進行全新、深層的加工,以更全面的視野看待城市與農村的關系。

  四要提倡以凸顯學生人文、精神、素養等方面為導向的學校評價體系,逐步改善社會評價方式。

  有必要改變單一的學校評價方式。比如,不再僅從學業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成功與否,而且更加注重學生精神層面的成長、人文素養的豐富程度﹔建立學生檔案袋,定期總結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方面的情況﹔擴大評價主體,讓學生自己參與評價過程﹔綜合觀察、面談、調查等評價方式,確定不同的評價參照體系,改變評價標准,結合學生興趣愛好、發展狀況來評判,肯定其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使學生養成全面、正確的評判方式,逐步改善社會對某個人成功與否的判斷態度。

  總之,“讀書無用論”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應將教育置於社會大背景之下,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在合理的課程設計目標指引下,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尋求最佳的培養路徑,發揮讀書應有的作用,讓學校教育的價值得以體現。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