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高校德育教育“虛脫”源於缺少優秀的學術團隊

張雄2011年11月02日10:1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有些高校德育學科給人以“虛脫”之感,原因就在於該學科未能集聚一支優秀的學術團隊,對實際的德育學理的闡明隻能是“虛晃一招”﹔而喜好理論研究的教師又往往疏於教學方法和功力的打造和磨煉,德育課堂上隻能是“凌空蹈虛”。

  有人說,德育學科在較多高校處於“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丟掉”的實際“被邊緣化”的地位。為什麼作為國家戰略意識的大學德育學科,在實際運作中缺失應有的品牌和地位?為什麼中國一流的青年才俊很難集聚到這個被尊奉為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學科群內?為什麼德育學科中至今尚存在著研究與教學評價的兩張皮局面?

  教材應對時代的聲音疲弱

  我國高校德育學科近幾年有了長足發展,尤其學科學術研究呈現積極研討、蓬勃向上的態勢。這一方面源於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得益於高校相應組織管理機構的重視。從學科建設的表征來看,似乎給人以感覺良好的判斷。可是,從深層次透視,令人堪憂的地方仍然存在。

  我們應當清醒地承認,我國德育學科當下遇到嚴峻挑戰,而我們的應對仍顯軟弱。具體表現為,一是在“一切向錢看”和拜金主義負面價值觀影響下,運用傳統德育理念、思想、學說來教育智商高、閱歷淺、思想活躍的大學生,實際效果難達預期目的。

  二是現有的學科文本,盡管有一定的推陳出新,但對社會現實問題觸及的深度與廣度有限。“以不變應萬變”的教材要麼距離學生思想實際較遠﹔要麼切中學生思想實際,卻不具備充分的解釋力、說服力和思想穿透力。求知欲強的大學生明顯流露出對新理論、新思想的飢渴感,對教材理論套路陳舊、觀點缺乏與世界學術思潮理性對話的不滿。高校學生的精神狀態本身就與思想觀念嬗變的前沿陣地相勾連,尤其是對於道德倫理和價值觀極度敏感的大學生,傳統德育理念中某些關於人性的抽象解釋和演繹已經無法贏得他們的真心認同。應當看到,如今的大學生已由過去崇拜單一式的個人權威,向偶像崇拜的多元化、邊緣化或對權力中心解構的心態轉變﹔由固守狹隘的地域性生活價值的本位觀念,向追求樂於社會遷徙和社會交往、注重跨區域流動的生存價值觀轉變。

  三是關涉德育學科主體內容的諸多基礎學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體系軸心原理斷裂”、“知識信息老化”、“價值判斷膚淺生硬”、“話語缺乏時代感”等缺陷,尚不能提供准確的、時代的、深刻的思想原理支撐。

  四是大學生在校接受的德育訓導與畢業后就業與創業崗位對新型的德性需求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脫節。主要反映在,抽象的教條不能直接轉換為當下抵抗道德風險、信仰滑坡的心理素質或能力。這與我們缺乏案例教學、實踐教學有關,也與德育學科在一定程度上對時代變革的問題回答,缺乏鮮活而又可感、深度而又理性、個性而又辯証的內容效果有關。

  學科意識和學理提升有待加強

  在現行高校運行機制中,高校德育學科發展也有令人困惑的問題。例如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看好的學者,往往被教學領域視為“圈外人”﹔一些科研長期處於零成果狀態的教師卻多次捧回優秀德育教師獎﹔一些教師把教學效果單純理解為“唱功”、“搞笑功”、“滑稽功”、“影視功”等片面追求外在感官刺激的功夫,而對深沉的、學理的、追問的、邏輯分析與批判的重要教學方法卻不願意下工夫去琢磨、去研究。所有這些,都為大學德育學科發展帶來了更為復雜的生態背景和評價系統的諸多問題,也客觀產生了該領域真正想干一番事業的青年教師,對學科發展的未來理性預期有著深度憂患的心理。

  對此,第一,要矯正德育學科的學科意識。由對德育學科特殊性的過分強調回歸至對學科必備的普遍性規則、規律的尊重上﹔由不恰當的形式主義的拔高回歸到對學科的實體性建構上﹔由對評價體系的外在化標准回歸到學科內在性規定的客觀尺度上。

  第二,要加強德育學科的學理性和科學性研究。沒有研究意識、研究狀態和研究平台的學科,是一個虛轉、空轉的學科,不能稱為學科。有些高校德育學科給人以“虛脫”之感,原因就在於該學科未能集聚一支優秀的學術團隊,對實際的德育學理的闡明隻能是“虛晃一招”﹔而喜好理論研究的教師又往往疏於教學方法和功力的打造和磨煉,德育課堂上隻能是“凌空蹈虛”。

  改變這種二元分離態勢的行為模式就要堅持“一流科研帶動一流教學”的學科建設理念,真正實現德育學科在理論上說服人、內容上啟迪人、形式上吸引人。鼓勵和支持德育學科教師,在加強基礎性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大針對解決重大現實社會問題的研究力度。要立足於德育學科,但也要吸納該學科領域外的理論研究資源,這是一個大德育學科發展觀念的問題。沒有它,學科發展就會干癟、枯萎。

  第三,要加強德育學科建設中的“三貼近”意識。德育學科教育內容最忌“高射炮打蚊子”式的“大鳴大放”,一定要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貼近改革開放實際,貼近“現實的人”的生活實際。加強“三貼近”意識,並不是要完全接受大學生的一切實際價值選擇和道德觀念。而是要進行合理導引,關注學生生命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他們價值觀的多元性,尊重普通個體現實的物欲、情感、意志、無意識等方面的合理呈現。既要體現道德觀念的包容性,又要堅決維持德性底線的不可觸動性﹔既要維護道德價值體系建設的嚴肅性,又要自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惡俗”的社會流行風氣﹔既要重視吸取西方文化價值精華和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國粹”,又要拋棄其不合時代發展的糟粕。

  第四,對網絡在高校德育中的新功能也要有科學的認知和判斷。互聯網的運用與普及,客觀上極易導致閱歷淺的大學生,在信息甄別選擇過程中思想認識、價值觀念、道德意識趨向混亂和模糊。有效引導學生科學判斷互聯網信息內容,步入理性的道德境閾,是德育學科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