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

大學的科學定位和品牌力量

2011年05月23日10:50來源:光明日報

  5月,來自西交利物浦大學的統計顯示,該校首屆畢業生近15%進入了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學校讀碩士和博士﹔學生就業和實習的單位則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普華永道、畢馬威等世界500強企業。這所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有何秘訣?記者專訪了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教授。

  把學生當成年輕的成年人

  記者:大家都很好奇,來到這所大學就讀之前,很多學生的高考成績僅過一本線,西交利物浦大學就像是對這些學生施了什麼魔法。

  席酉民:我們只是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成長。在我看來,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對世界、對知識、對未來的興趣,然后在興趣的驅使下學會學習和練就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為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打好基礎。

  中國的學生從小到大包括大學依然被看成孩子,要把知識打成碎片,嚼碎再喂給學生,這種灌輸式教學使學生習慣記知識、考知識、考完了忘知識,難以真正進入社會。西方大學把學生當成成人,自我發展、自主管理,沒有人管你太多。

  西交利物浦把學生看成“年輕的成人”。大學入學的日子就可以看做是學生的成人日。我們希望每個學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會獨立思考、判斷是非、自主抉擇、培養自己終身的學習能力,走出學校就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但是由於從小到大應試教育使得這些孩子還沒有養成獨立性,學校要進行一定的誘導、幫助和扶持。

  記者:很多學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哪裡。

  席酉民:不是學生沒有興趣和愛好,是長期的應試教育扼殺了他們的興趣,很多孩子的專業選擇是家長說了算。在西交利物浦,專業由自己的興趣決定。我們從理科、工科、土建、經濟、管理等幾個專業大類來招生,在一年級末給學生重新調整專業的機會。另外,給學生機會和平台在學會學習的同時訓練自己,我們把這種管理方式叫學生自治。

  有興趣才能真正使得一個人全身心投入。今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上,我們的學生自由組合成51支代表隊參賽,獲得了9個一等獎、14個二等獎、28個三等獎。這些參賽選手85%是大二學生,其中很多學生以前是文科生,並不擅長數學。他們的成功主要來自他們練就的學習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者:對於學生來說,一下子接觸到一個嶄新的環境,他很興奮,也會猶豫,畢竟要像成人一樣去做選擇,壓力挺大。

  席酉民:這個問題學校已經意識到了,我們的對策是為他們配導師,提供學校引導和服務。導師制是英國高等教育悠久傳統的精華,我們借鑒了英國的做法,同時也有了一些創造。在西交利物浦大學,每個學生有三個導師,一個是內部的導師,有了學習上的疑問可以直接找到老師請教﹔一個是外部導師,這是我們聘請的一些來自企業、政府的成功人士,他會讓這個學生真正了解社會需求,幫他們制定人生規劃,指點人生困惑﹔一個是學友導師,由高年級學生擔任,幫助新生們更快地融入校園文化。

  “五星育人模式”培育國際化人才

  記者:從目前兩屆畢業生的去向看,他們大多是到國外高校攻讀研究生。這樣的選擇應該是受到西交利物浦的育人理念所影響。

  席酉民:“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是育人的核心。要把握好這一問題,大學首先必須有清晰明確的定位。

  西交利物浦的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這種定位取決於我們對現實和未來趨勢的研究,當今全球合作日益緊密,人才必須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市場的競爭,這種發展必然要求大學的研究和教育資源、以及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在全球市場有競爭力,大學必須利用國際資源改變自己的傳統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走向國際化。

  但是國際化不是照搬照抄,把東西方的優秀實踐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和辦學模式。

  記者: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國際化人才”呢?

  席酉民:國際化人才要對民族、國家和世界有所貢獻、要具備國際競爭力。我們在研究后提出了三個體系,也就是素養體系、能力體系、知識體系。

  素養體系包括:以“快樂生活、成功事業”為核心思想,以“創新和貢獻”為核心價值觀,以“提高人類生存能力”為核心目標,以“和而不同”為核心倫理原則,以“全球視野與練達”為核心世界觀﹔能力體系包括: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扎實的整合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主動的態度和堅實的執行力,積極探索與創新精神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互動合作的精神與行為能力﹔知識體系包括:哲學與智慧,實務與經驗,藝術與技巧,科學與知識,技術與工具。

  為了實現這三個體系,我們又把東西方教育模式進行整合后,形成包括五個方面的綜合教育策略和由五個子系統構成的支撐系統,因其由五個五角星示意表達,所以被概括為“五星育人模式”。

  記者:這樣一個育人模式應該需要一個高水准的師資團隊來支撐吧?

  席酉民:我們按世界知名大學標准全球招聘員工,老師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大學,力爭員工國籍、背景、個性的多元。現有任課教師200多名,其中70%為外籍教師,來自全世界27個國家。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今年學校又會迎接近百位不同國籍的員工。

  記者:那這個與眾不同的教育理念得到社會的認同難不難?有沒有出現“水土不服”?

  席酉民:作為一所初創的新校,我們需要融入已有的文化體系、傳統、制度中,又要保持自己想進行創新和改革的獨特性,沖突在所難免。就拿英語四六級考試來說,在中國,四六級考試是一個不得不遵循的規則,但西交利物浦為了讓學生真正能將英語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工具,堅持先進的英語學習和教學方法,因怕學生參與四六級考試使我們教改的努力付諸東流,學校不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四六級考試。這種做法挑戰了現行的制度,但我們堅持自己的育人模式,因為我們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導向,學生的發展已充分地証明了這一點。

  非營利性定位構建研究型大學

  記者: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看法,合作辦學在利益驅使下成了“留學中介”。

  席酉民:任何一所大學都需要清晰的願景和使命。西交利物浦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打造一所研究導向、獨具特色、世界認可的中國大學和中國土地上的國際大學。

  研究導向決定了我們是一個非營利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隻有當大學真正堅持非營利,所有參與方都本著進行探索、改革的目標,才能對學生、家長和整個教育體系產生有利影響。

  記者:您所說的非營利性體現在哪裡?

  席酉民:非營利性,就是所有合作方、參與方都不從學校拿走任何一種利潤,即使學校今后的運行有一定的盈余,也都會投入到教學、科研和學校的繼續發展中。2009年,我們把“合作雙方不從西交利物浦獲得任何經濟回報”寫入了董事會紀要,明確西交利物浦的定位為非營利大學。

  記者:非營利性定位,對於這所學校來說,有什麼影響?

  席酉民:可以保証學校來實現研究導向,保証我們的師生能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和做研究。在西交利物浦,教師們關注的不是跑課題、爭項目,而是怎樣做好研究,怎樣和學生做好互動,怎樣讓學生有問題隨時能找到他們。你可以想像,既然老師可以靜下來,校園文化就會靜下來,學生們會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創新、自由探索……

  記者:但是對於合作辦學的西安交通大學和利物浦大學來說,如果不求營利,那有什麼動力呢?

  席酉民:首先是品牌影響力。利物浦大學現任和前任校長都具有極強的大學國際化戰略意識,他們希望利物浦大學成為一所全球化的大學,這個強烈的願望使他們願意跟世界其他大學加強合作。西安交大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當然,通過這一合作,兩校在教學改革、學生交流、研究合作等方面也受益匪淺。

  記者:來自合作雙方的投入畢竟有限,西交利物浦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席酉民:兩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到西交利物浦考察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據他們研究,全世界150多所國際合作大學,基本上都是以營利為目的,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真正成為研究導向的大學,你們將是唯一的。當時我的回答是,經濟社會生態提供了土壤、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三年的實踐初步証明並預示我們的努力是可行的,蘇州工業園區給予我們便宜的土地,而且幫助我們墊資代建校區和相關實驗設施,到今年底大約有10億元的投入。(記者 蘇雁)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