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也談學術文摘期刊的評價特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王力力2011年05月25日08:5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學術文摘期刊兼具定性與定量評價的雙重作用。隻要還原其方便讀者閱讀、了解學術發展動態、促進學術交流的初衷,學術文摘期刊是可以做到客觀引導學術評價活動的。但如果過於強調學術文摘期刊的評價作用則會導致評價主體的異化,不利於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隨著學術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在有效利用知識信息的同時,如何評價不斷涌現出來的大量學術成果的質量及其影響力問題也隨之擺在人們面前。

  目前,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評價方法有三種:定性評價,亦即同行評議,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審議小組,按照一定的評議標准,對某一學科的研究成果自身及其載體的學術質量或知識產品的價值進行評價﹔定量評價,亦即引文計量分析,就某一學科的研究成果或載體的學術產品質量以及成果產出機構的科研能力,進行被引用或被摘轉等影響力方面的數量分析﹔第三種則是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學術文摘期刊兼具定性與定量評價的雙重作用。

  首先,學術文摘期刊具有推優特質,它是學科編輯對已經發表的文章進行二次遴選和加工,並經專家審核把關,最終出版的二次文獻。專家與編輯對文章的選取可以說是一種同行評議,具有定性評價的作用。

  其次,採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學術文摘期刊也具有定量評價的作用。

  對我國主流文摘期刊摘轉論文進行統計(以HSSAD人文社會科學論文摘轉數據庫2004—2008年數據為統計樣本)証實,文摘類刊物可以對科研成果影響力作出評價。社會科學文獻的影響力及其大小可以從被摘轉概率和次數上反映出來。一般來說,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被轉載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水平的論文大許多,同樣,載有大量優秀論文的學術性強的期刊,其論文被摘轉頻次、被摘轉率也會高。目前國內已有幾家研究機構利用論文的摘轉率對科研成果,特別是學術期刊進行了排序統計。

  統計也發現,文摘類刊物可以對科研主體能力作出評價。科研主體能力指的是學術活動執行主體的研究水平及其所屬研究機構學術成果的產出能力。一般來說,衡量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指標之一是成果發表后的受關注程度。從量化成果的統計分析看,研究人員及其學術機構的成果被摘轉,特別是被權威文摘期刊摘轉,其摘轉頻次和摘轉率與他們的影響力呈正比關系。

  文摘類刊物也可以對學科分布及發展軌跡作出評價。學術文摘期刊注重對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研究論文的轉載,如果一段時間以來反映某些問題的文章被集中轉載,說明此類問題有可能是當前學術界最為關注的問題。從論文學科類別的角度看論文的摘轉情況,也可幫助人們了解各個學科研究狀況的分布和發展變化情況。以圖1為例,觀察《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主流文摘期刊在2004—2008年的載文統計,按學科論文摘轉頻次進行排序(受版面限制,“出版事業”后的學科排位略去),可以看出經濟、政治、哲學、歷史、教育等學科領域是學者們最為關注的研究內容,也是近些年學術界較為集中的研究重點,這與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較為符合。如果以某一學科如“歷史學”論文的摘轉作為統計對象,如圖2,則呈示出史學類研究論文在各年的受關注程度和大體趨勢。

  學術文摘期刊在這三種評價功能中顯示了定量評價的作用。

  當然,不能因為文摘期刊的評價特性而簡單地判定被摘轉的文章就一定是上乘之作或者其原發刊一定是期刊界的佼佼者。受某些因素的制約,這種評價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盡管各編輯部主觀上都希望將本領域的優秀期刊包羅進來,但囿於版面限制以及編輯學術視野的局限和慣性,一些原本比較優秀的期刊漏選和一些新刊沒有作為文獻源被及時補充進來﹔也不排除由於某些學術失范情況,非優秀期刊被列入來源目錄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平庸的文章頻頻被轉載。因此,應該看到文摘文獻在學術評價方面的局限。

  其實,無論怎樣利用文摘期刊對學術成果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價,隻要還原其方便讀者閱讀、了解學術發展動態、促進學術交流的初衷,學術文摘期刊是可以做到客觀引導學術評價活動的。但如果過於強調學術文摘期刊的評價作用則會導致評價主體的異化,不利於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