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教育改革要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蔡克難2011年06月13日14:05來源:學習時報

  對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普及量應當合理壓縮。我國現有的教育模式,無論層次、不分城鄉,無一例外地都只是對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記憶教育,教育的目標就是對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熟知、熟記,而對這些知識的由來既無深入了解、更無任何揭示,能夠在考試時將知識還原或復述就是最高標准,所有的升學、晉升考試,考核的也都是對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復制。

  毫無疑問,對知識本身的熟記是一切學習和思考的基礎,因而要求受教育者記憶背誦並沒有錯﹔從整體上看,要求受教育者對現有成熟知識盡可能多地掌握也不為過。可是,單純地追求對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接受而由統一的模子中制造出來的毫無個性、不會思考的產物不免令人揪心,而過多地學習一些也許一生都用不上的知識實在是對受教育者精神和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作為必修課,中學階段普遍的教育不需要在某些專科上深入過多過濫,一些超出未來實際應用可能的知識應當作為選修而無需人人過關。例如,對微積分甚至更低水平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從整個現實的社會分工觀之,規范教育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浪費,即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其一生中根本用不到自己曾經辛苦學習獲得的“知識”。作為知識本身的學習,中學階段應該更多地強調其廣度而不是深度,因而,有必要簡化現有中小學學習內容,將由此節省出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去。

  科學思想的教育應當強化。符合邏輯的思維習慣是科學思想的基礎,這種思考能力的學習理應是規范教育的極重要內容,甚至是比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更具意義的學習,因為這是一切創新思維的思想基礎,而這種學習在我們現有的規范教育中被完全忽視了。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從不強調既有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由來,從不重視對科學發明過程的揭示,從不著意對科學家思考創新過程進行比對和總結,更缺乏對受教育者合理懷疑、大膽假設、自由思想、科學求証精神的教育和培養,相反,連續十多年甚至數十年一貫地強調對書本知識或權威學說的熟記,使得受教育者養成了不會思考、迷信權威、崇尚書本、缺乏自信甚至是反對任何奇思異想的習慣。面對這樣的教育模式,還能祈求什麼“創新型人才”!

  科學的思維方式必然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律,合理的求証過程也有其必然的方法步驟。符合邏輯的思維方式和科學嚴謹的思考習慣的養成不能隻靠自然覺悟,正如學生們對千百年來前人積累的知識必須通過教育來獲取一樣,科學的思維方式也需要通過規范教育來有效培養。

  科學思想不僅包括符合邏輯的思維方式、嚴謹客觀的科學方法,而且包括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中,不迷信權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非常重要。

  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對燃燒現象做出的理論解釋,是經過德國御醫斯塔爾系統化的燃素說,該學說認為燃素是構成火的元素,這種元素充斥於天地之間,燃燒的本質是燃素的燃燒。盡管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學說,很快就遇到了許多理論困難,但在此后的近百年中,燃素說居然暢行無阻。舍勒是瑞典的一位化學家,他對燃燒過程所做的實驗,使他已經感受到燃素說的矛盾,“碰到了真理的鼻尖”,但由於他對權威的燃素說的迷信,導致他對自己的研究結果不敢堅持。繼他之后的英國化學家普裡斯特列則即使在發現並制取了氧氣后,仍然堅信燃素說,以至於后人評述說:“普裡斯特列是現代化學之父,但是他始終不承認自己的親生女兒。”在舍勒和普裡斯特列之后,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重復了他們的實驗。拉瓦錫堅信科學實驗的可靠性。通過嚴格的、合乎邏輯的實驗和推理判斷,他終於科學地總結出正確的結論,創立了氧化學說,帶來了人稱“18世紀法國兩次大革命”之一的化學大革命,取得了輝煌的學術成果。

  類似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形象地說,科學思想是交通工具,而科學知識是驅動燃料,離開了科學思想,知識再多也隻能停留在原地!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重要,而且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是規范教育不可或缺、必須持續不斷施與受教育者的教育內容,而且是比知識教育更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

  人文精神的培養中,對個人價值、英雄史觀的正確認識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從不及此,要麼諱莫如深,要麼只是強調或提倡“集體主義精神”“人民創造歷史”,而偏偏有意識地壓抑了在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中個人的作用。這種人活著不提倡追求“永垂青史”而死后卻偏要追贈“永垂不朽”的矛盾,誤導的是民族的精神!

  縱觀所述,目前,學校的培養與未來社會的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也就是說,教育與社會發展不能同步。由此可見,規范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受教育者整體的素質水平和未來發展,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地位。

  (作者系江蘇省科學技術出版社編審)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