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經典著作教學的有效途徑
王公龍2011年06月13日14:29來源:學習時報
當前,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已經被提上新時期干部理論教學的重要議事日程,如何把經典著作講精、講深、講活,不斷提高經典理論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黨校理論教學的現實課題。由於經典理論產生於特定的歷史背景、政治環境,一些經典著作還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多方面理論內容,在時空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解讀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經典著作,讓學員在較短時間內獲取理論知識、感知經典魅力的確有不小的難度。倘若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實現“貫通”,把經典著作放在一個立體的理論方位中加以觀察、定位和剖析,讓經典理論與外部的思想體系以及當下的理論問題相聯結,從中發掘經典理論的思想力量,不失為一種經典理論教學的有效途徑。
讓經典篇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貫通 黨校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教學,通常採取一個教學專題講授一本著作的做法,這樣的設計的出發點在於讓學員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精力讀懂一本著作。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孤立地把握某一篇章是遠遠不夠的,有必要把具體著作、著作中的具體觀點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架構中加以分析,讓具體著作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貫通起來。
把具體論斷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定位。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任何重要論斷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理論地位。這就要求在闡述經典理論時不僅要分析理論的特定內涵,而且要指出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時,不僅要指出其具體的理論組成,而且要闡述這一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石之上的重要理論和思想。
把具體的論斷放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加以定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變化的歷史過程。經典作家在青年時期、中晚年時期對於理論的認知和判斷也有一個不斷豐富發展、認識深化的過程。青年馬克思和中晚年馬克思的具體論斷往往存在差異,隻有把某一具體的論斷放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進行分析和定位,把握其中的繼承性和發展性,才能避免前后矛盾、相互沖突的現象。在《共產黨宣言》中,經典作家突出強調階級斗爭、暴力革命對於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意義。但進入中晚年后,隨著歐洲階級斗爭形勢的緩和,他們則強調和平手段也是可能的。至於選擇何種手段則取決於具體的歷史條件。這樣不僅講清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與變化,把暴力革命和和平手段完整地統一起來了,而且可以啟發學員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的領悟。
把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聯系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大組成部分,彼此不可分割,隻有將三者貫通,才能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如,《共產黨宣言》雖然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標志性著作,從科社的角度闡述這一著作無疑有其合理性,但《共產黨宣言》中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兩大理論基石之上的,隻有將這三大理論有機統一起來,在講清兩大理論基石的基礎上分析科社理論,才能揭示出三大理論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讓學員在理論學習時做到三大領域融會貫通。
讓馬克思主義經典篇章與經典作家的生平貫通 傳統的經典理論教學往往重視對經典理論本身的發掘,較少聯系經典作家的思想變化歷程尤其是人生發展歷程。其實,經典作家的思想發展與其人生經歷是不可分離的,離開了鮮活的人生經歷,理論難免會成為空洞的教條。聯系經典作家的人生經歷和思想發展,則可以將比較抽象的理論生動地展現出來,讓深奧的理論以生動、具體的形式呈現在聽眾面前。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其理論學說的形成與發展與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們的人生成長經歷是緊密相關的,不去關注馬克思的家世以及青少年時代學業的發展,就很難理解經典作家共產主義世界觀何以形成,馬克思家庭為什麼長期處於貧困之中,恩格斯對馬克思一家在生活上幫助有多大,恩格斯晚年思想發展的原因何在等等。為此,在講解《共產黨宣言》產生的時代背景時,適當穿插對馬克思恩格斯出身、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偉大友誼、馬克思一生貧困等方面情況的介紹,將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家庭生活生動地展現出來,讓學員對經典作家人生歷程有的概貌有個基本的了解,這不僅有助於把經典作家與其思想理論貫通起來,避免從理論到理論的說教,而且可以使學員從經典作家的曲折經歷和坎坷人生中感受其高尚的品質、堅強的意志和人格的魅力。
讓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學員的理論困惑貫通 學員往往是帶著理論困惑進黨校的,他們希望在黨校期間通過研讀經典,解開思想上的諸多誤區。這些困惑既包括對基本理論問題的認知和判斷,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與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以及民主社會主義之間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否會趨同等,也包括如何運用理論解答中國當下面臨的諸多困惑和難題。這就要求黨校的經典理論教學不能成為脫離當下現實的空中樓閣,一味專注於回答經典作家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理論問題,否則,即便專題教學再精彩,也只是在敘述往日的故事,對解決學員的思想困惑沒有太多的幫助。其實,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久遠的著作至今仍在閃爍著真理的光輝,給人們以思想的啟迪。因此,經典理論教學的落腳點應該放在把經典中思想的力量發掘出來,讓學員信服,給學員信心。比如《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它最具理論價值的地方在於全面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觀點,指出了資產階級滅亡和無產階級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科學論斷,這一事關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論斷是《共產黨宣言》中的核心和精髓,也與當下學員的思想困惑有直接的關聯。倘若在教學中繞開這一論斷去關注其他細枝末節的理論觀點,就很難觸及學員思想的深層空間,讓他們感受到理論上的解渴。鑒於此,《共產黨宣言》的教學不僅要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兩個不可避免”的科學性,讓學員切實感受到理論的科學性,而且應該回答“資本主義為什麼至今仍然有生命力”、“為什麼人們對社會主義有困惑”、“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在講清上述觀點之后再對前面學員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理論困惑進行分析和引導,這樣的教學思路的好處是:教師的理論判斷已經建立在厚實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用經典理論解釋學員當下的理論難題,經典理論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就能充分地展示出來。
讓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西方學術思潮貫通 傳統的經典著作教學注重對經典著作文本的解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分析經典的文本結構、段落大意和基本思想,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助於透視經典的文本含義,但卻容易造成經典教學的封閉性,不僅不能擺脫就經典講經典,使經典的理論觀點成為一句句靜止的判斷,隻能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結構中形成邏輯體系,而且無法做到經典理論與外部學術思潮的對話,以經典理論回應外部的學術挑戰,從而在比較中發掘經典篇章的當代理論價值。
鑒於此,在經典理論的專題教學中,有必要打破經典理論教學的封閉空間,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放在相對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中,讓經典理論在與外部理論的對話中“活”起來。比如,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時,不妨向學員介紹西方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質疑的代表性觀點,通過分析西方學術界關於勞動價值理論的前沿觀點和學術爭論,幫助學員拓展學術視野,在多元知識背景中比較和辨別。這樣的教法有助於促使學員跳出某些經典篇章關於勞動觀點的局限性,在回應、吸收、批判西方的學術思潮的過程中,辯証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勞動的主要觀點、思想貢獻及其當代價值,形成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態度。
(作者單位:上海市委黨校)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