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人文日新
張鳳娜2011年04月29日08:3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百年清華,人文日新。作為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清華大學的發展歷來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績?面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人文社會科學該如何發展?百年校慶之際,清華園裡的老專家、老學者回顧了清華人文社會科學的百年發展,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人文社科發展經歷兩個高峰 談到清華人文社會科學的百年發展,專家們一致認為,建校初以及自
改革開放后恢復文科以來,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何兆武總體回顧了清華文科的發展,他認為,雖然清華在1952年院系調整后成為一所工科大學,但從整體看,清華文科自恢復以來還是取得了很大進步,做出了不少成績,形成了“文理結合,理工滲透”的格局,極大地促進了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
“宏觀上來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形勢肯定越來越好。以中文系為例,教師人數從1985年的10人發展到現在約30人﹔其他各專業的師資也都已經基本配備齊全,規模已經形成。其他院系所取得的成績、發展的速度都令人贊嘆。可以說,清華的文科為百年校慶獻上了一份豐厚的大禮。”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楊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對此,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蔡樂蘇認為,總體上,清華百年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是一個雙峰走勢。第一個高峰出現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名師雲集,歷史、哲學、政治學、文學等學科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學校先后建立了社會科學系、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公共管理學院等,人文社會科學開始全面發展,清華文科攀上第二個高峰。
“文理兼容”才能邁向世界一流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在慶祝建校100周年大會上說,清華大學要力爭在本世紀中葉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對此,學者們一致認為,要建世界一流大學,文科和理工科同樣重要,一流大學需要兩者的彼此融合。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施祖麟告訴記者,“實際上,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過去太過偏重於工科,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科學知識的教授和理性思維,從而也就無法培養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他指出,改革開放后,清華逐漸回歸大學發展的正確方向,恢復了文科的發展,從工科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變。他強調,這對於清華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是十分重要的。
何兆武對此持相同意見,他說,大學教育既需要專家,也需要通才﹔既需要文科,也需要理科﹔既需要有專業分工,也需要有綜合統籌,彼此不能截然分開,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全的人、全面發展的人,隻有這樣才能促進清華的全面發展。
“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民族性。”蔡樂蘇從民族性角度分析了人文社會科學對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必要性。他認為,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應該增強自己的責任感,更多地關注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研究的廣度、深度,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人文社科發展應達到新高度 清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不容忽視,在當前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上,該如何促進清華文科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台階?針對這一問題,何兆武認為,對於清華文科的發展,要保持冷靜、理性的頭腦。他指出,當前,清華大學文科的發展思路有些狹隘,要想促進人文社會科學達到新高度,必須拓寬發展思路。
“以經管學院和公管學院為例,我希望清華能夠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企業家和公務員,這些人既要有歷史知識,又要有國際視野﹔既要有廣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敢於擔當的胸懷。” 施祖麟對記者說,他希望清華大學在未來的百年中培養出一大批哲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再創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美好的未來。
蔡樂蘇也以一名清華老教師的身份,對清華文科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四點看法。他認為,第一,應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研究清華文科歷史上的學術成就,繼承優秀的學術傳統﹔第二,應該結合當前國內和國際環境,從自身實際出發,服務於國家大政方針和民族復興的總體戰略﹔第三,要汲取世界上優秀的學術文化成就﹔第四,要以更加獨立、自信的態度去研究、探索本民族的文化,從而形成清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特色。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