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大學建成國內最大蝴蝶蘭科研基地。 |
編者按
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一樣,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大學的重要職責。大學不是象牙塔,在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進程中,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大學面臨的時代課題。近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今天本版刊發浙江大學等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報道,以期引起人們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和重視。
4月19日,全國助殘日前夕,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浙江大學、浙大網新集團共同創辦的中國殘疾人信息和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創建的“中國殘疾人服務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開通。“一項新機制和新技術的結合為殘疾人共享社會文明和高品質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國家科技部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
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浙江大學,多年來立足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四大任務,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立並完善“政產學研”四輪驅動的新模式,不斷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作出大貢獻。
政產學研
四位一體構筑大平台
政,即政府,通過制定戰略規劃和激勵政策、提供資源條件,對高校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產,即產業,為高校成果轉化、教育培訓等提供舞台﹔學,即學校,是高校服務發展的主體﹔研,即研究機構,提供知識創新成果,是高校服務發展的載體。
在中國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四種典型模式中,“政產學研”四輪驅動的“浙大模式”是唯一以高校名稱命名的模式。
2010年深秋,湖州市長興縣浙江大學農業試驗站的試驗田裡,滿眼金燦燦。首批中試的轉基因良種水稻熟了。這是“中國綠谷”結出的一粒金色的果實。創建不到兩年,浙江大學農業試驗站已經引來多隻金鳳凰:國家轉基因試驗基地、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基地、農業部畜牧養殖生態小區以及浙江省轉基因作物實驗基地等紛紛在此落戶。
與湖州共建新農村實驗示范區,是浙江大學在“十一五”期間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典范和縮影。與此同時,與杭州市共建“和諧杭州示范區”,與寧波市開展全面戰略合作,與舟山市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與江蘇省、山東省、湖南省等開展省校合作,為促進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持。
這是一所大學與一座城市共同上演的人才“協奏曲”的一個樂章。2006年11月23日,杭州市和浙江大學決定將雙方“打造世界名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融為一體,打造以浙大紫金港校區為核心的“和諧杭州示范區”。每年選派赴杭州市挂職的10名浙大青年干部,成為推動市校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紐帶和橋梁。除了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咨詢服務以外,浙大在與杭州的科技合作中實現了“四個80%”——杭州市重大科技創新計劃項目中,由浙大承擔或參與的佔80%﹔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IT龍頭骨干企業中,浙大教師參與合作或創業的佔80%﹔杭州農業龍頭企業中,與浙大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的佔80%﹔杭州市農業科技項目中,由浙大教師承擔或參與的佔80%。其中,農業科技重點項目100%由浙大教師承擔。
如今,這一以政府為制度創新主體,大學為創新人才泵、技術源、思想庫和文化傳播者,企業為市場、生產、投入和受益主體的創新體系和工作模式,在浙大與地方的合作中不斷被成功復制。
2009年2月8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校長楊衛率團赴義烏,進一步推進浙江省最強創新活力高校和最強創業激情城市之間的合作,書寫浙大與義烏及當地企業、產業相互推動發展的大文章。一個月不到,3月6日,學校又組團赴舟山——“海上浙江”的主陣地,進一步加強與舟山市的全面合作,共同推進“海上浙江”建設工作。不久,浙大與浙江省內11個地級市及經濟強縣、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部分經濟發達城市均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校地合作如火如荼,政產學研四輪高速運轉。
2011年4月25日,新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金德水親赴浙江龍游,見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與龍游縣人民醫院醫療合作協議簽署及浙大附屬一院龍游分院揭牌。如今浙江大學七大附屬醫院在全國以多種形式建立的醫療合作平台已達數百項。
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浙大對科研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和完善。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了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工業技術推廣等六大服務體系,為成規模、系統化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平台支撐。
頂天立地
互動共贏催生大成果
“每一項成果都有生命周期,教授們花了很多心血研究出來的成果,如果不及時向企業轉化,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從1994年進入浙大開始,浙大化工機械所所長童水光致力於將研究所的科技成果推向社會,為企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服務。他研發的“通用鍋爐熱力計算系統”系列成果,已經在國內30余家A類鍋爐企業的數千台鍋爐中應用,已累計為相關企業創造新增產值近40億元,創造新增利稅近7億元。
“頂天立地,就是要頂基礎科學之天,立應用技術之地﹔頂一流高校之天,立中華之地。”浙江大學校領導說。浙大把自己的發展與浙江的發展、國家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結合學科特點,組織力量,面向國民經濟的重點支柱行業以及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等重點企業建立學科與行業間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推動以浙江省特色塊狀經濟為特征的面向區域性行業發展的合作。
2008年10月,在浙江大學支持諸暨市創業創新行動計劃啟動儀式上,浙大和諸暨市共同建立了9個面向產業領域的科技特派員團隊,來自浙江大學不同學科的24位專家、教授受聘為團隊的特聘專家。科技特派員團隊的組建,是浙大進一步延伸和深化在浙江全省推行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探索和嘗試,有效地改變了過去純粹以專家個人解決企業具體難題的合作為主的單一合作形式,以團隊形式承擔項目,其層次、質量與顯示度進一步提高。
多年來,浙大以其文理工農醫經管等多學科交融的綜合優勢,通過承擔事關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為區域發展提供高水平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引領區域發展。“十一五”期間,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完成的百余項研究成果為政府所採納,包括26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的成果。
作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的重點項目,經過政府部門、浙江大學的共同努力,《宋畫全集》編輯出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10年底,《宋畫全集》北京故宮卷正式出版發行,大陸部分的編輯工作基本完成。
沒有收藏一幅宋畫、沒有宋畫研究領域的頂級專家,僅僅依靠地處南宋“都城”這一地理優勢,浙大牢記大學文化傳承的使命,再次依靠四輪驅動的“浙大模式”,將分布於全球100多家收藏機構的1500多幅宋代繪畫集結成一套“全家福”,打造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完整的宋畫圖像與文獻集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家文化事業改革與發展,為浙江文化大省建設,為浙大人文社會科學的振興作出了大貢獻。國家領導人評價,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十一五”期間,浙江大學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368項,2006年至2009年面上基金項目獲批數連續四年位居全國高校第一,獲批重點、重大項目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也居全國高校前列。從2008年起發明專利授權數連續3年居全國高校第一。
立學為民
情系西部堅定大選擇
“抗日戰爭期間,西部地區人民接納了西遷辦學的浙大師生,為學校辦學提供了相對安寧的環境和力所能及的幫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浙大的領導說,服務國家戰略、服務西部地區,是浙大義不容辭的責任。
長期以來,浙江大學把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工作納入創建一流大學的發展規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同時把對第二故鄉貴州的濃厚感情融入對口支援工作中,形成了舉全校之力服務西部的工作格局。
2002年2月,時任浙大理學院副院長的陳叔平教授赴黔出任貴州大學校長。在浙江大學的支持下,陳叔平與貴州大學領導班子成員一道,帶領貴州大學歷時8年,實現了工程院院士、重點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精品課程等諸多領域零的突破。在雙方校領導的推動下,兩校在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東西部高校合作共贏的有效機制。
支援西部,浙大還創造了多個第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建在東部的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在東部高校開辦了全國第一個MPA西部領導干部班、建設開通了第一個西部村官培訓網、完成了第一個西部生態建設規劃……2010年8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表彰了一批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與個人。經教育部評選推薦,浙江大學榮獲“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
2010年9月27日,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與相隔萬裡、地處沙漠之邊的塔裡木大學正式結成合作伙伴。這一由浙大向教育部“討”來的合作,成為浙大主動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又一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