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隱逸思想流變考究

許建平2011年12月14日09:4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提起古代隱士,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消極避世”的人﹔提到古代隱逸思想,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消極思想”、“弱者智慧”。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在古代,隱士大都是那個時代的“賢者”、“君子”、社會精英。《庄子·逍遙游》裡記載的隱士許由,在那個混沌的時代,率先萌生了“私心”。堯把天下禪讓給他,他卻說小鳥在深林裡做窩,一個小樹枝就夠了,用不了那麼大的森林,天下對於我沒有用。他的思想恰恰表達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追求獨立和自由的人生觀。《周易》:“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遁世(逃世)的原因是遁世者“獨立不懼”的人格,即為保持人的天性自由,獨立於氏族群體意識之外,不為遭受群體意識的責難而恐懼,反因遁世獲得人格獨立,而享受到精神的自由。

  道家隱逸思想可謂中國隱逸思想的最高境界。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楚王聽說庄子賢,便派使臣去請他,送他千金和宰相的尊位。他笑笑說:不願做朝廷裡養的肥牛,雖吃穿的好,卻不自由,到祭祀時,被割下腦袋做祭品。他的志向是自由快樂,“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追求的是“不為物役”和不為“聖人之知”所役。不過,實現人格的獨立、自尊和自由,還不是庄子隱逸思想的全部,其更重要的內容是體會人與自然的同源同德,進而通於自然之道,達到絕棄名利(無我、無名、無功),物我兩忘的人生境界。這種物我兩忘的人生境界,可以使人超越名利之上、有無之上,而實現生命的自然久長。

  除了道家的隱逸思想,還有儒家的隱逸思想。如果說庄周的隱逸思想是將自然之德(每位個體都獨有的天性的自然發展)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價值和境界,那麼儒家的隱逸思想則是為了實現他所設計的仁政理想。在儒家隱逸思想看來,如果政治理想因為國君昏暗而不能實現的話,就去保持自己的人格高潔。其人格高潔實未剝淨個人之名利故而與庄子的人格高潔不可同日而語。儒家的隱逸思想與老庄隱逸思想在形式上有相通之處(遠避朝廷,身入山林),但其本質內涵卻並非在同一層次上(儒家的隱逸思想的關注焦點是政局的好壞,隱逸多為以靜伺動的權宜之計,尋機實現政治願望,身在山野,心存朝闕),具體說儒家隱逸思想是政治價值化的隱逸思想,較之老庄隱逸思想低了一個層次。不過,在文人理想通過政治方能最終得以實現的政治中心化的時代,在實用理性興盛的國度裡,儒家的隱逸思想具有較大的市場。

  此外,在中國古代的隱逸思想中還有漢代東方朔的“朝隱”,唐代王維的“禪隱”、白居易的“中隱”等各種思想。到宋元明間,隱逸形式花樣翻新,出現了與“形隱”相別的“心隱”。所謂心隱,就是追求心中對名利的遠離,對權力富貴的淡泊,即“心遠地自偏”的境界。禪學六祖慧能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因人的佛性被妄念遮蓋了,隻要一念頓悟,剎那之間領悟心中的真如本性,排除妄念,便能“見性成佛”。隱逸思想中隻要心隱,在家、在市、在朝都可成為隱士,不必出家、不必躲進深山遠湖的觀念顯然是禪宗思想影響下的直接結果,我們稱之為禪宗隱逸思想,簡稱禪隱思想。禪隱思想事實上是一種富貴之實與隱逸之名兼收的思想。老庄與孔子所追求的價值觀在這裡都被大大打了折扣。這顯然是中國隱逸思想禪宗化、世俗化的進一步發展。

  如若要探究隱逸思想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古代隱逸思想主要產生於農耕經濟文明,一方面,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農耕生產方式,為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可以使人“遁世而獨立”,為隱士提供了生存的可能性。

  再者,隱逸思想又是中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統政治的特殊產品。是這種政治排斥、拋棄文士,與文士疏離政治的產物。一方面國家政治控御范圍和控御力愈來愈廣大,文人的社會價值逐漸變為隻有投身於政治活動中才能實現。無論是政治拋棄文人,還是文人疏離政治,對於文人的價值實現來說都是殘缺的、不充分的。此外“家天下”集權體制的專制性不可避免地會拋棄一部分獨立性較強、才能較大的賢士,使得他們報國無門。將其排擠到“逍遙於天地之間”的隱士陣營。集權制的家天下不允許在朝的反對派,而隱士陣營實際上就是中國政治體制下的在野派。儒家隱逸思想為文人出世與入世、在朝與在野都提供了理論支撐。

  隱士與隱逸思想產生的另一個動因來自於中國文人自身的特殊性。中國古代文人有著普遍的剛直不阿的品格——不為物役、不為勢屈。多才與守道是導致文人疏離政治走向隱逸生活的內在機因。

  隨著農耕經濟衰落並逐漸被工商經濟取代,人們對貸幣、市場的依賴性日強﹔國家政治體制日趨改革而民主化﹔儒家思想的變異與佛教思想的世俗化﹔文人獨立品格在貨幣化生存狀態下日趨被最大利益化所消釋等等,一句話,隨著隱士與隱逸思想產生土壤的消失,古代隱士生活逐漸演變為退休養生生活或投身於慈善事業的自適自樂,隱逸思想逐漸蛻變為追求與自然親近的自由消閑、頤養天年、山林游樂等名利場外的自由快樂思想。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