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民間藝術遺產化的命運走向

羅楊 馮莉2011年12月12日08:4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后現代的趨勢為民間藝術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遇,能否在自身延續的同時主動表現出某種外向的姿態,順應新的社會環境,找到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中國民協部門開展民間藝術工作的新視角、新思路。

  大工業生產已讓民間藝術產品從原初的、手工的、自然的藝術變成了批量生產的商品。當民間藝術成了商品,它就失去了自身的自主性,它的價值就取決於交換和大眾的接納程度。文化的失序和商品化所帶來的泛濫,對民間藝術保留最后的遺存構成了最大的威脅。

  民間藝術遺產化的批評與正視

  以上批評,是基於現代民間藝術的穩定性、連貫性和共同性學術共識下討論的。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對民間藝術的重構和改造從未停止過。也許今天的民間藝術正是昔日輝煌的宮廷藝術,經過朝代的更迭和政權的更替,民間藝術與宮廷文化的角色和地位存在不斷的轉換和互動。可以說,民間藝術作為商品已不是近代的事情。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在談到民間藝術的變異問題時提出:“從民間藝術史來看,民間藝術的全面發展和變遷是在近代。一方面是由於外來文化的涌入,影響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另一方面是由於現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愈是挨近城市的地方,民間藝術的變異就愈明顯。這種變異是不可克制的,也是正常的文化現象。”

  由此可見,當我們探討的保護對象是某一民間藝術品種、藝術形式時,我們會發現它們自身有一種不斷向前涌動的特性,希望讓它凝固在某一時刻的想法是那麼的蒼白無力。民間藝術作為功能性的藝術,就是一種“生活藝術”,它不僅會由不同時代的人去傳唱,它的內容和形式還會被注入時代的新生元素,因此它的發展和變化應得到尊重。

  如此看來,在后現代的今天,作為遺產的民間藝術首先是被當做一種有歷史距離的、承載著族群情感和記憶的文化形式,它是一種可供利用的資源、資產、原料﹔同時它也被有意識地作為“異己”、“差異”、“他者”引入到當代社會中來,以增強當代文明的多樣性。這樣一來,這些遺產成為了嵌入當代文化的特殊元素,讓歷史與現代成功對接。

  民間藝術在當代的蛻變和再生

  如今,市場經濟體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間藝術在后現代社會中會向什麼方向發展,會有怎樣的命運?在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許多尖銳的批評都集中在這一問題上。那麼,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裡的保護,如何看待 “原汁原味”與商業包裝的民間藝術,如何看待被異化的民間祈禱和祭祀儀式,如何看待一些名城古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當地政府和商人進行的大規模商業包裝和產業開發等。

  筆者認為,批評市場包括市場產品的弱點是容易做到的。而中國人逐步摸索到市場經濟的道路還只是約30年的時間。因此,我們應歷史地看待市場經濟的優點與弊病。市場與文化是一場互動的博弈。市場是一個供需關系自動調控的過程。在現實中,市場並沒有成為生活的全部,原創和市場還處於最初的接觸當中。這就是說,在市場的邊緣甚至市場之外,仍然有藝術原創的天地。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民間藝術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也將呈現多元化的狀態。民間藝術獲得積極發展的機遇不同,傳統藝術資源進入當代藝術原創的方式及其表現形式也勢必是多種多樣的。

  民間藝術遺產的開發應體現對遺產價值的尊重,選擇具有進入市場能力的、具有產業生產因素的民間藝術種類,並對其進行消費階層細分和准確定位,凸顯其作為遺產的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內涵,這可能是“遺產”成為商品的有效方法。此外,作為商品的遺產應與一般商品有所區別,並限定其生產規模和消費條件。對民間藝術的商品化,發達國家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美國式”,即直接把民間藝術功利地轉化為商品,把賺取金錢作為唯一目的﹔另一種是“歐日式”,將其視為一種傳統精神,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價值和審美功能。因此,重要的不是探究市場在遺產產業方面的過失,而是告訴遺產部門如何進入市場更有利。在此過程中,再考慮如何利用公共投入幫助遺產保護部門做好保護傳承工作,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模式。

  后現代的趨勢為民間藝術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遇,能否在自身延續的同時主動表現出某種外向的姿態,順應新的社會環境,找到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中國民協部門開展民間藝術工作的新視角、新思路。筆者認為,首先,作為遺產的傳遞者,理應為后人做好遺產的文化檔案,普查記錄其形態,見証和記載它的歷史精神﹔其次,要進行民間藝術審美取向的引導,讓民眾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中來﹔再次,對民間藝術產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充分發揮民間藝術作品的民眾性基礎,為其進入市場做好引導﹔最后,做好遺產時代民間藝術形態、風格、消費、傳播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文聯)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