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重塑深度寫作模式

黃發有2011年12月08日15:4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直面當下特殊的文化語境,需要重塑寫作的深度模式。一是挑戰寫作的難度,進行有意義的探索。二是回到個人,關懷現實。三是發揮語言媒介優勢,激活語言藝術潛能。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消費文化的勃興,時裝的生產邏輯逐漸成為文學與文化領域的潛規則。也就是說,流行與否往往決定著作品能否取得市場成功。在信息時代,要制造時尚,往往必須標新立異,作品的文化與審美底蘊自然成了首先被忽略的東西。時裝邏輯的核心恰恰在於以五色炫目,而那些無法讓人以直觀形式感受到的菁華,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因此首先被放棄。這樣帶來的惡果便是,文學與文化的生產也逐漸失去了對原創性和獨立性的追求。

  “工業化生產”沖擊文學原創性

  在傳統的文學生態中,作品具有不可爭議的原創性,作者是獨立、完整的,但在“工業化生產”的流水線上,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方面,集體寫作是其基本原則,作品如同工業產品一樣,由不同的部件構成,可以拆分和組裝。作者成為隆隆運轉的大型聯合機床的組件,每人隻負責完成其中的一道或多道工序,“槍手”現象也成為一道畸形的風景。另一方面,抄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文壇中的抄襲之所以風行、屢禁不止,關鍵在於事發后“文抄公”們照樣通行無阻,依舊受到娛樂媒體和青年讀者的追捧。當出版商隻為金錢而迷狂時,藝術標准、文學道義和出版規則都成了名存實亡的點綴﹔在劣幣驅逐良幣法則的支配下,文學生產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沼澤,造假、販假的利益共同體使粗制濫造的工業流水線日夜不停地高速運轉。

  藝術個性讓位於商業邏輯

  口號化、標簽化的寫作與炒作是“工業化生產”的核心形式,其基本思路是“隻重衣衫不重人”,本末倒置地用外在包裝的俏麗掩飾內在品質的粗劣。作家的明星化使作品的傳播與藝術品質的關聯逐漸被削弱,相反,通過炒作作家的逸聞趣事乃至私生活來吸引注意力,成為圖書宣傳中的慣用策略。像“美女作家”、“美男作家”、“胸口寫作”等提法就是典型表現。對文學作品的“討論、研究、評論”大都淪為不及物的宣傳,作家的個人經歷以及種種爭議都成為擴大影響的重要手段。在這樣的文學生態中,明星寫手的名字就成了一種商業標簽,這種流水線的生產與出版模式改變了傳統出版的路徑,所謂的創作自由就不再是個體自由,而是成為商品進行交換的自由。作為傳統文學創作與文學史研究根基的經典性與原創性,在此已成遙遠的舊夢。

  此外,作品在反復的“改編”中成為間接信息的堆砌,成為來源各異、五花八門的信息碎片的拼接,作為作品靈魂的藝術個性與創造力就被消解一空。作者則在商業法則和明星路線的包圍中喪失了個人自由,其署名成為一種標價出售的空洞能指,淪為對快速制造的類型化文字進行粉飾的外在包裝。正如福克納在《談談私人生活》一文中所言:“問題不在於作者寫了些什麼,問題在於他不能不寫……制造市場和制造充斥市場的商品(不是需求,需求無需制造,它隻要滿足)的貿易公司把拙劣的鑒別力變成了消費品,這種消費品可以被投放到市場上,因此可以課稅,從而可以預先大做廣告﹔而拙劣的鑒別力一旦獲得了支付能力,就洗刷了自己的污垢被証明是正確的了。”在此情形下,作品和作者都在破碎化的狀態中變成名不副實的空殼,買櫝還珠、魚目混珠的現象也將成為文化傳播中的常態。

  倡揚深度寫作

  那些雇佣槍手、抄襲拼湊、渲染低級趣味的所謂暢銷作品,無異於當今食品市場上屢禁不止的“染色饅頭”和“蘇丹紅鴨蛋”等有毒食品,外觀絢麗卻內含毒素。當“工業化生產”的文化大行其道時,知識的創新和文化的傳承都將面臨危機。直面當下特殊的文化語境,需要重塑寫作的深度模式。

  一是挑戰寫作的難度,進行有意義的探索。真正的作家必須自覺探索人的內心世界,關注人性的深層沖突。文學要獲得塑造社會的新力量,就必須正視現實中人們內心的掙扎,讓讀者可更深入地剖析自己的靈魂。在先鋒文學之后,當代作家似乎已普遍放棄文學形式上的新探索,轉而關注題材上的選擇,題材撞車、藝術形式缺乏創新等弊端可謂積重難返。對此,作家要保持與現實之間的緊張感,也要保持與寫作之間的緊張感,而不是隨波逐流。

  二是回到個人,關懷現實。回到個人,從經驗與體驗出發,文學才能具備原創性。而且,作家隻有秉持公共關懷,個人化的審美追求才不會被個人功利湮沒。對於當代文學創作而言,如果不僅僅將文學作為生意來經營,那就應該把原創性和獨立性視為文學的生命﹔否則,就像在近現代曾紅極一時的黑幕小說和艷情小說一樣,注定隻能成為過眼雲煙。即使是文化工業,也需要作為內在支撐的獨立創意。隻有那些真正具有原創性的作家和作品,才可能在精神文化領域持續地獲得讀者的認可,並與讀者進行深入的心靈交流,進而成為文化積累的光輝篇章。

  三是發揮語言媒介優勢,激活語言藝術潛能。目前的傳播語境中,視覺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在與電影、電視和網絡藝術的競爭中,文學創作仍要發揮語言媒介的優勢,即發揮人的內心世界的表現力,描述人的思想狀態和思想內涵,表現無法視覺化的世界。同時,通過吸取其他藝術形式的藝術養料,激活語言的藝術潛能。文學在視覺藝術的包圍圈中,其偉大的任務正是寫出“人無我有”的獨特作品,創造出網絡時代的新經典。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