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語言認同:通往語言和諧之路

張先亮 蘇珊2011年12月08日16:0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城市的發展,農村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我國邁入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有學者統計,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緩慢,1950年為11.2%,1978年為17.92%,近30年的城市化率隻增加了不到7個百分點﹔而改革開放后的30年,城市化進程加快,從1978年的17.92%到2009年的46.6%,增加了28.68個百分點。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對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提出了要求,沒有和諧的語言生活就不可能有和諧的城市。因此,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同步實現語言和諧已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小事,更是國家的戰略大事。正如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主任趙沁平在國家語委“十一五”科研工作會議上所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用於交際和思維的最為重要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載體。語言文字的屬性,決定了語言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方面,語言生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語言認同”是語言和諧的重要方面。“認同”(identity)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指“承認、認可或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在英語中,identity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人的“身份”,二是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顯然,漢語把“認同”做動詞解釋﹔英語把“認同”做名詞解釋,是指相對靜態的、名詞性的概念。應該說“認同”既有靜態的一面,也有動態的一面。它是指個人與他人、群體在情感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或結果。語言認同也有動態和靜態之分,是指個人或群體對某一語言承認、認可的過程或趨同的結果。

  學界通常將語言認同分為“主動認同”和“被動認同”。在我們看來,語言認同一般都不是主動的。因為一個人兒時學習母語,是自然而然的學習,無所謂主動與被動,也不存在認同與否的問題﹔但長大后學習語言就不一樣了,一般來說,人們不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母語(包括方言)而去認同別的語言,學習另一種語言都是被動的。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自願的甚至是非常主動的認同,其實質仍然是被動的。比如根據浙江在線2007年8月31日報道,在全國唯一設立的畬族自治縣——浙江景寧,有近80%的畬族后代不會講“山哈話”,畬語面臨消亡的威脅。畬族小孩不願學習自己的母語而學習漢語,表面看起來是他們主動的,其實是因為他們感到畬語的使用范圍有限,一旦離開家鄉,畬語就失去了其功能。同樣,現在人們學習英語熱情很高,這種學習其實也是被動的,因為英語在世界上使用范圍很廣,若要走出國門,就得掌握英語。當然,也存在一些出於愛好、興趣而主動去認同某種語言的情況,只是並不多見。被動認同還可分為“自覺性認同”和“強制性認同”。前者指為了生計或自認為有更好的前途而主動去認同另一種語言,甚至不惜放棄母語,如前面所舉的畬族人認同漢語和中國人認同英語的例子﹔后者是受外部力量影響,強迫自己去認同某一語言,如日本佔領東北時強行推廣日語認同政策,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強制性認同往往難以達到目的。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因此,語言的認同也是文化的認同,是一種文化心理的趨同現象。正如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所言:“一個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語言形成的結合極為密切,隻要有一個方面存在,另一個方面必定能完全從中推演出來。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所以語言的認同不只是簡單的語言本身的認同問題,它關乎民族的存亡。

  在城市化進程中,語言認同極為重要。城市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現代化的城市就難以有現代化的國家,而沒有和諧的語言同樣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城市。對國語——普通話的認同,不僅是語言和文化的認同,而且是國家整體認知、國家情感歸屬的心理與行為的過程,無論你是漢族人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的人都是如此,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意識,而學習、推廣、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提升國家認同感的重要手段。

  也正因為如此,國家非常重視城市的語言建設,把城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現代化作為語言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教育部、國家語委據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城市的語言建設。如1998年國家語委頒發了《城市社會用字管理工作評估指導標准(試行)》,1999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了《關於進一步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全面推進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2000年兩部委又出台了《一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標准(試行)》等相關法規。多年來,各地有關部門都在努力踐行這一目標。2006年,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二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標准(試行)》及其實施細則和操作辦法,每年對一個城市進行評估驗收,至今已有溫州、金華、嘉興和湖州四個二類城市通過﹔並從2008年開始,按照國家三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標准,對全省所有三類城市分期分批進行評估,目前已有18個城市通過評估。這些舉措,大大增強了人們對通用語言的認同感。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4年首次公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顯示:城鎮人口使用普通話的比例約為66%。普通話已成為黨政機關、學校教育、新聞媒體及社會公共服務行業的基本用語。即使是新興的像浙江義烏這樣的縣級城市也是如此,普通話已成為人們的首選語言,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擴大,本地居民對普通話的認同感同步增強,從全國各地來的新居民首選語言也是普通話,其次是所在地方言,最后才是自己家鄉的方言。這種語言認同感對構建城市語言的和諧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語言認同的宣傳和教育,使人們樹立正確的語言認同觀。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