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環境與社交語料:語用學根基之所系
李軍2011年11月29日08:4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938年,美國哲學家莫裡斯(C. Morris)在《符號理論基礎》中提出語用學術語,認為語用學研究符號與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將語用與交際者緊緊結合在一起。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語用學逐漸成為研究語境中話語意義的形成和理解及使用話語的型式與原則的一門科學。語用學研究的話語意義是語言符號、語境信息和交際者意圖等的結合,其研究的領域包括話語含義及其推理、語用前提等。語用學研究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是要研究運用語言的功能模式,如言語行為、禮貌手段、會話結構等﹔是要研究具體語言材料或表達形式的語用功能、語用色彩和語用環境,如方位指示的語用條件與功能等﹔是要研究社會文化環境對語用行為的制約規律,探討跨文化中的語用問題,如言語行為模式的比較、社交文化沖突及調節等。
語用學理論來源於語言哲學的日常語言學派,它關注的主要問題是語言在社會環境中的使用和理解,這就決定語用學一定是與社會環境緊密結合的語言學科,它的研究方法也必須是建立在日常真實社交行為上的語料收集和描寫方法,以及基於自然條件的量化調查設計和統計方法。離開了真實的社會環境和社交語料,語用學也就失去了根基。
收集和描寫日常真實社交語料 對社會語用領域的語用模型、語用原則的研究要以真實的社交語料為依據,從大量的自然會話資料中去歸納語用模式,尋找語用規律。真實社交語料的收集和轉寫構成了語用學研究方法的顯著特征。真實社交語料的收集可以採用事后回憶記錄、錄音和轉寫、錄像和轉寫等方式。目前最優越的方式是錄像和轉寫,它保存了當時的語境信息和語用背景等豐富內容,能給語用行為的話語模式總結、語用機制的解釋提供最多的証據。語料來源可以是對生活環境中的交際行為的記錄,也可以是以自然為追求的帶有專門研究目的的專題訪談、角色扮演等。轉寫的方法可以參考美國Sacks、Schegloff等提供的分析符號和規范,他們分析會話結構所使用的語料收集方式是社會語用學研究借鑒的范例。
目前,缺乏日常真實社交語料的支撐是漢語語用研究的軟肋,要大力提倡調查社會語用行為,群策群力建立自然會話語料庫。
貫徹社交語用行為的構成性分析原則 以社會文化背景為條件的語用行為是一整套系統,需要從構成性規則角度探討其本質特點、構成模式和運作機制,隻有這樣才能打破語法結構分析的局限,揭示語用交際行為的實質。這方面,塞爾的言語行為構成性規則、系統功能的語義體現分析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塞爾的言語行為構成性規則視野較為宏觀,包括命題內容規則、預備規則、真誠規則和本質規則。在我們的交際語用行為分析中雖然不一定全都要作這麼宏觀的探索,但一個語用行為的構成究竟哪些成分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所有這些成分以什麼方式和順序出現,能構成什麼樣的模型等則是構成性分析所必須要作的。如漢語的道歉行為,專門道歉詞語、承擔錯誤和補救措施是道歉的三種必要構成成分,可以單獨也可以兩兩組合或是三種共現來構成道歉行為。道歉事實陳述、損害或不利行為的原因解釋以及稱呼語則是道歉行為的輔助手段,它們可以全部出現,也可以缺省。道歉必有手段與輔助手段可以組合成不同的道歉模型。
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交際事件也需要進行構成性分析,系統揭示交際行為的整體面貌。韓禮德與哈桑對市場買賣行為的結構潛勢分析就是示范,市場買賣行為包含打招呼、買賣引發、買賣詢問、買賣請求、買賣依從、出價、購買、買賣結束、告別等成分,構成了買賣行為的全過程。
語用行為構成性分析不僅能描寫語用行為的構成系統,還能揭示語用行為的本質性要件,深化人們對語用行為的認知。
運用自然環境下量化設計和統計 自然環境下的量化設計和統計主要用來探討語用行為的社會情境制約、語用模式在社會環境中的使用規律等,是尋找語用行為與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重要研究手段。如Krivonos 和 Knapp(1975)根據相識的程度把64名大學生分成16對熟人和16對陌生人,發現常用的非語言招呼有點頭、對視和微笑﹔典型的語言招呼則包括開始話題、口頭致意和提及對方﹔同時較之陌生人,熟人之間的微笑以及語言招呼更多。Marsha Wesler(1984)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非程序化招呼的實驗發現,社會地位相當的熟人之間開始話題時常用評論或雙方共享信息,而不是程序化的招呼語,他提出社會距離和對彼此生活了解的程度對非程序化招呼語出現的頻率有強烈影響。這是語用行為與社會環境關系研究的成功例子。
語用條件和語用規律構成了語用行為社會性特征的重要內容。目前有關漢語語用行為的量化研究還顯得不足,量化研究方案和分析方法需要改進和豐富。
確定變量:影響變量是社會因素,可以區分成社會權力、社會關系、社會階層、性別等因素,被影響因素是特定語用表達模式,需要根據研究內容確定好有哪些語用表達模式。影響因素還可以進一步了解它們的交互作用對語用行為的影響。
問卷調查與實驗設計:量化研究可以採用問卷調查或者實驗設計的方法。社會因素對語用行為影響的問卷調查目前用得較多的是語篇填充方法,即提供情景讓受試寫出話語或是提供語用行為的一部分讓受試完成另一部分,影響因素包括在情景和語篇之中。這種調查方法應設法模擬自然交際情景,消除對受試的選擇暗示和語用行為的模仿。此外,還可以採用自然環境調查方式,一是跟蹤記錄,即有意識地去選擇符合條件的受試和社交環境進行現場錄音等記錄,然后根據大量的記錄材料,歸類統計情景因素對語用行為的影響﹔二是設置自然場景,讓受試依照情景或話題自由交流或進行訪談與角色扮演等。自然環境調查一定要隱藏調查研究的意圖,讓受試按照現實生活的情況去實施語用行為。
統計方法:范疇調查數據可以採用卡方統計方法。對於一般的社會情境影響分析,這種統計方法都可以勝任。如果調查設計時能將范疇性調查數據轉換成連續性變量,則可使用t檢測、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的方面和規律會更多。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應用語言學系)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