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古典大家塑造過程
張小山2011年12月08日16:0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了解一門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途徑是看其奠基者們說了什麼。隨著社會的變遷及學科的發展,研究問題的更替和學術興趣的轉移,人們可能會重新評價那些學科創始階段的代表人物,根據他們對學科建設的貢獻、對學科前沿領域的推動以及對當代學者啟迪作用的大小,將其進行再定位:過去被忽略的可能被挖掘出來,戴上學科奠基者的桂冠﹔而過去被譽為主要奠基者的可能會遭遇降級。
帕森斯確立社會學奠基者 在社會學中,一般將帕森斯看做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對其之前的古典社會理論家的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確立社會學最重要的奠基者。在《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一書中,他推出四位古典社會學理論大家:馬歇爾、帕累托、涂爾干和韋伯。他認為這四位理論家為社會學的統一理論——“唯意願的行動理論”作出了突出貢獻,上述四大家應被視為社會學的真正奠基者。帕森斯的工作具有裡程碑意義,它推動了社會學史上第一次理論大綜合,展示社會學研究中理論建構的重要價值,進而促成理論社會學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誕生。正是在總結他所確立的社會學主要奠基者思想的基礎上,帕森斯創立了長期被當做社會學正統的結構功能論。社會學的歷史分期也往往以帕森斯為界:在他之前為古典時期,在他之后為當代時期,而帕森斯本人則被視為古典社會學的最后一位理論大師和當代社會學的第一位理論大師。在美國,帕森斯的影響更是巨大,社會學的分期可依據帕森斯的名字劃分為:前帕森斯時代、帕森斯時代、反帕森斯時代和后帕森斯時代。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雷蒙·阿隆在其代表作《社會學主要思潮》(1965)中,著重討論了六位奠基者。阿隆認可了帕森斯列出的四大家中的三位:帕累托、涂爾干和韋伯,同時補充了三位:孟德斯鳩、孔德和馬克思。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尼斯比特在其重要著作《社會學傳統》(1967)中,大力推介的五位創始人是:托克維爾、馬克思、涂爾干、韋伯、齊美爾。而美國另一位著名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在《社會學思想名家》(1977)這本著作中,介紹了15位重要的社會學家:孔德、馬克思、斯賓塞、涂爾干、齊美爾、韋伯、凡勃倫、庫利、米德、帕克、帕累托、曼海姆、索羅金、托馬斯、茲納涅茨基。
英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在其早期著作《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1971)中,重點考察了與現代資本主義密切相關的三大理論家:馬克思、涂爾干與韋伯。他認為這三位學者分別闡述了現代性的三個重要維度:資本主義、工業主義和理性化。之后,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認同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是現代社會學的真正奠基者,稱他們為古典社會學的“三大聖人”。一般認為,上述三大家提出各具特色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論,奠定了西方社會學的大體框架與基本走向,形成了三個具有相當號召力的社會學傳統或范式:以涂爾干為代表的實証主義,以韋伯為代表的解釋主義,以馬克思為代表的批判主義。古典三大家的確立則意味著社會學家是存在某些基本共識的。古典三大家的確立強化了社會學研究中的三大傳統,奠定了學科同行進行學術探討和對話的基礎,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學術研究不至於蛻化為自說自話的個人秀,進而推動了學科的發展及學科知識的不斷積累。
當代社會理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三大家所開創理論的不斷批判與重建的過程。三大家的確立與哈貝馬斯關於合法性知識劃分的理論也是吻合的。哈貝馬斯從認識旨趣的角度將合法的知識劃分為:經驗—分析型、歷史—解釋型、批判型,對應的三種旨趣分別是控制、實踐與解放。不難發現,上述三種知識類型正好對應著實証主義、解釋主義和批判主義。由於獲得了學理上的有力支持,古典三大家的地位更顯堅固。
齊美爾沒有學術繼承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西方社會的轉型,各種社會思潮尤其是后現代思潮相繼涌現,齊美爾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學者認為,齊美爾是最被忽略的現代社會學的主要奠基者。對於自己的學術貢獻,齊美爾在去世那一年的日記中寫得很清楚:“我知道我將在沒有學術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也該如此。我的遺產就像是現金,分給許多繼承人,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天性將所得到的一份派上用場,而從中將不再能夠看出是繼承自這一遺產。”社會學中的符號互動論、結構功能論、社會沖突論、社會交換論、批判理論,以及當代的文化理論和后現代理論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惠於齊美爾。從某種意義上講,齊美爾是研究現代性的第一位社會學家,他強調文化社會學的視野,開啟了從內心體驗來探究現代性的一條重要思路,推動了感官和情感社會理論的發展。齊美爾有著各式各樣的稱號:“形式社會學家”、“社會研究的弗洛伊德”、“印象主義哲學家”等。鑒於齊美爾獨特的研究旨趣和分析視角,帶有悲劇意識和“碎片化”傾向的審美立場,不少學者視其為后現代主義的先驅。晚近以來,齊美爾的學術聲譽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以至人們將他與馬克思、韋伯、涂爾干並列為古典社會學四大家。
社會學教科書在列舉社會學的奠基者時,通常都少不了“三大家”或“四大家”。隨著當代女性主義、少數族裔運動的風起雲涌,作為一種回應,許多當代社會學的教科書增補女性社會學家和黑人社會學家作為本學科的經典人物,如英國早期女社會學家馬蒂諾、美國黑人社會學家杜波伊斯等通常會入選。美國當代社會學家喬治·瑞澤爾在《古典社會學理論》(1992)第一版中,除了介紹孔德、馬克思、涂爾干、韋伯、齊美爾、米德、舒茨、帕森斯等較少爭議的理論家外,還專門討論了馬蒂諾、吉爾曼、亞當斯等女性社會學家的理論。以往社會學教科書中的社會理論大師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凸顯了男性中心、男性話語和男性視角,並且視之為理所當然,缺乏自覺的反思和批判意識。現在補充加進女性理論家,為社會理論增添了女性視角,這有利於克服以往社會理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社會理論更具開放性、豐富性和拓展性。可以預見,未來社會學經典大家的名錄還會發生改變,社會學奠基者的身份還可能被反復審查和重新確立。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