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備先老 未富先老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挑戰
原新2011年11月08日13:4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未富先老”是一個預警,警示社會在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的條件下,人口迅速轉變導致的人口老齡化潛伏著危機﹔其積極的政策意義在於警示政府應該及早在經濟、社會制度安排上做好准備。
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的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總量為1.7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達到13.26%,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規模擴大到9.40億,達到歷史峰值,勞動力資源供給最為豐富,佔總人口比重高達70.14%﹔0—14歲人口數量縮減為2.22億,隻佔總人口的16.60%。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經處在人口機會窗口開啟最大的時刻,也是人口紅利提供最大的時刻。
人口數量變化與人口結構演變相互交織,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社會領域:“未備先老” 人口老齡化已是一個嚴峻的客觀現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是超前於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養老、醫療等問題是在城鄉社會經濟二元結構的背景下同步爆發的,解決起來不僅沒有足夠的時間,而且這些問題相互交錯、相互影響,在整體上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壓力有一個放大效應。
此外,社會發展制度建設的滯后和社會公共政策的不足與近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照,在社會發展方面,特別是事關民生的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步履蹣跚,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農村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更是嚴重滯后。面對急速的人口老齡化,無論是養老、醫療,還是長期照料服務和公共資源分配等社會管理和社會政策體系,都處在“未備先老”狀態,解決不好將會危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政治穩定。
經濟領域:“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我國老齡社會的顯著特征,也是一個基本國情。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的時候,剛剛實現小康,人均GDP為84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雖然我國目前已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人均GDP為4385美元,是日本的1/10和美國的1/11,人均GDP值與這兩個國家相差至少100年,應對老齡社會的經濟能力還比較低。
此外,我國社會發展水平較低。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社會的時候,綜合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567,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升至0.663,是自1970年以來世界人類發展指數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盡管如此,我國人類發展指數仍然排名世界第89位,遠遠落后於發達國家。
同時,目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收入不平等在增加。我國應對老齡社會的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
“未富先老”是一個預警,警示社會在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的條件下,人口迅速轉變導致的人口老齡化潛伏著危機﹔其積極的政策意義在於警示政府應該及早在經濟、社會制度安排上做好准備。
農村最先經受人口老齡化沖擊 理論上,我國農村人口生育率水平比城市高,平均預期壽命比城市低,人口老齡化速度和程度應該比城鎮低,現實中卻恰恰相反。一方面,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和程度均高於城鎮,目前農村老齡化水平為14.2%,比城鎮高3.5%﹔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城鎮化水平滯后總人口城鎮化水平,我國目前總人口城鎮化水平為49.68%,但老年人口的城鎮化水平隻有不足40%,老年人口城鎮化水平過半的時間至少比總人口要遲10年左右。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我國大量的流動人口改變了城鄉的人口老齡化態勢。流動人口加劇了農村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和程度,也增加了農村老齡問題的復雜性,如留守空巢老人、留守隔代家庭等,把農村推向人口老齡化大潮的前沿,而農村恰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相對薄弱的地區,這給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
但我們應看到,人口年齡結構轉變挑戰與機遇並存,要客觀地一分為二地認識,我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但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勞動年齡人口﹔我國雖然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但同時也是世界上人口年齡負擔最輕的國家之一﹔我國雖然處於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階段,但也處於經濟長期穩定高速增長時期﹔我國雖然處於老年人口高速增長時期,但也是物質財富和政府財政收入以更高速度增長的時期。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我們要趨利避害,充分利用難得的人口機會窗口期,備戰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
(責編:秦華)